关于《大空头》的读后感

文章 2019-07-21 10:36:00 1个回答   ()人看过

《大空头》 :有一种智慧叫做空 张愎/文 “空头”自诞生第一日起就被赋予了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往往躲在资本市场某个不 起眼的角落,伺机而出。一旦成功,他们就会成为了一股超级龙卷风,将整个世界带入万劫 不复的境地。迈克尔路易斯(Michael Lewis)的最新作品《大空头》正是站在次贷危机的 背景之上,娓娓向读者讲述了关于“空头”的故事,并尝试重新向读者诠释了“空头”的含 义。

与另一本描述约翰保尔森如何成功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一书不同的是, 《大空头》 更偏重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他们和保尔森一样,很早时就意识到次贷泡沫的危险性,从 201x 年开始就持续做空,直到 201x 年底终获成功,成为极少数伟大的胜利者。当然,这些 小人物也都不是普通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约翰保尔森。

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史蒂夫艾斯曼。刚进入华尔街时,他先是在父母创办的华尔街 硕果仅存的几家合伙制的公司――奥本海默里作股票分析师, 那时的他虽然没有多少专业知 识和职业背景,但愿意从微小的职位做起并开始逐步进入角色。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他就 开始致力于研究信贷扩展到低信用人士的后果,直至到 201x 年,他有了收获,他意识到绝 大多数华尔街工作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201x 年,他再一次确认了自 己的个人判断,并通过合法手段进行做空,最终,他实现了卖空者的伟大理想。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当属迈克尔巴里。作为一个独眼的孤独症患者,他偏执、 孤僻,甚至无法与人面对面的正常交流,但他又是一个天才,并首先发现了 CDS 漏洞人以 及次级债市场的疯狂和荒谬。之后,他又以独有的固执和专注开始做空。201x 年底,他为 他的投资者们成功赚取了高达 5 倍的收益。

相对于其他人物,巴里的故事更为传奇,因为从始至终,他从来都没有过任何人的帮 助,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判断。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他虽然为自己和投资人赚取了高额的回 报,但却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样性格的人注定孤独终老。

德意志银行的债券交易员李普曼是书中另一位重要人物, 这个人物在 《史上最伟大的交 易》一书中也曾出现过。但相对于巴里,他的传奇略显逊色,因为他是在听说了巴里的想法 后,才得以发现 CDS 中的漏洞。但是,李普曼却在在整个次级债券的空头中起到了非常关 键的纽带作用, 绝大多数空方都是直接活间接听了他的分析与建议才加入进来, 他也因此建 立起了一个巨大的空头联盟,并为自己带来了丰厚回报。

最后一个小人物是对冲基金经理查理?莱德利。他的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在次贷危机之 前小的可怜, 因此只能从事那些风险巨大同时收益也巨大的投资。

他和他的同伴深信在华尔 街赚钱最好的方式是找出华尔街深信最不可能发生的那些事情, 并把宝押在它会发生上。

正 因如此,在这场做空次贷的赌博上,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小人物之所以成为“大空头”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在能够在随波逐 流的世界中坚持自己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令笔者联想到了儿时那首著名的童谣:

“没有花香, 没有树高, 我是一个无入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 , 从不烦恼 , 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

” 其实,所谓的“空头”就像一颗颗“没人知道”的小草那样,当前所未见的风暴雨来临 之际,就连参天大树也被连根拔起的时候,他们虽然也弱不禁风,也曾经历过于世界为敌的 煎熬,但他们没有屈服,不仅幸免于难,而且仍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并最终在暴风雨过后 获得了新生。

不过就作者的意图而言,我相信他写此书目的最终并不是为了单单歌颂这些所谓“小 草” 他的落脚点还在于揭露华尔街的荒诞离奇。

, 就像他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中所总结的那样, 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 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投资的特点, 或许投资的 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 。次贷市场的空方就是在以对他们有利的赔率赌博。从这一点上说,大空头的故事非常简单。然而,他的奇怪和复杂之处在于,在赌局结束之后, 赌桌上的两方――空头和多头都拿着大把的钱离场。

如果说, 作为赌局胜方的巴里和艾斯曼等人赚取亿万美元是他们的理所应得, 而那些华 尔街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凭什么在离开的时候依然那么富有?他们因站错方向而导致公 司破产的情况下,缘何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这一点值得读者深思。

读完掩卷之际,100年前利维莫尔的一段话浮现在脑际:“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有变。”100年前的经济历史背景和造就大萧条的一些原因可能与最近的次贷危机完全不同,但风云变幻、历史变迁中,那些基本的规律和逻辑就像亘古的星辰一样,在拨开历史的云雾后,熠熠发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与新技术时代相伴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蓬勃发展的商业、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催生了信贷的发展,反过来,信贷的发展又助长了前者的繁荣。

金融行业开始不满足于既有的放贷业务和利润规模增长,想尽各种办法提高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杠杆。它们将各种贷款变成产品,然后基于这些贷款开发出各种债券,将债券通过层层关系最后卖给普通投资者(也就是普通的消费者),以此来收回资金并进一步的放贷。这种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本身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开发更多的债券、得到更丰厚的利润,金融机构制造了更多和更复杂的相关金融衍生品,并将风险控制的标准降得越来越低,最后甚至“将钱借给那些没有还款能力的消费者”。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房地产泡沫和各种有意无意的风险忽视,那些被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而这个泡沫不断的自身强化,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欲罢不能。他们制造和包装债券,把最差的债券打包成金融产品,然后为了进一步的开发债券,在用完贷款之后又凭空制造出一些虚假的贷款。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举个例子,到了大崩盘的前夕,那些开发和售卖债券的人甚至希望市场上有更多做空自己债券的产品,以此来扩大自身债券业务的规模――这就好像制药企业希望通过宣传药物的副作用以此来卖更多的药一样荒谬。

在这场保守估计带来上万亿美元损失的次贷危机中,上百年来历经风雨、精心设计的各项金融制度和风控制度被华尔街的贪欲击得粉碎,或者可以说,面对人性,这些制度本身就存在重大的缺陷和漏洞。和前面的每一次一样,这一次失败的还是人类自己。站在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学到了更多,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

在这本关于次贷危机的半纪实作品中,刘易斯生动的刻画了几个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他们最早认识到市场的荒谬和疯狂,并采取行动来应对。

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

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

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但几乎没有人清醒。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摩根士丹利的抵押债券交易员豪伊,他创造了90亿美元的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作为摩根士丹利的抵押债券明星交易员,豪伊的聪明和能力毋庸置疑,而且很早的时候他就认识到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买入了20亿美元针对3B级次级债券的对冲产品。但为了冲抵成本对短期业绩的影响,他又买入了160亿美元他认为绝对安全的3A级次级债券相关产品。问题的关键是他太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3A级没问题,3B级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仔细分析,在这个事件里有两个漏洞:豪伊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了解次级债券;市场的长期上涨和对利益的追逐让豪伊和摩根士丹利丧失了警惕,变得贪婪。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中唯有两件事物是无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与人的愚蠢。而对于前者,我还不能肯定。

看到书中那些弄潮儿的精彩演出,不由想到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们。在这场群体的癫狂中,巴菲特芒格们早就预见到了市场的不理性和疯狂,对于常识和规律的热爱和坚守,让他们远离这个市场,正如历史上他们一次次远离的各种泡沫和危机一样。不认同,不参与;不了解,不参与――如此简单的原则,却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

知行合一,独立思考,相信常识,坚守价值,这些简单的关于价值投资的原理让投资远远超出投资本身的范畴,让投资成为一个价值投资者终身的修行,也让价值投资不仅成为一种投资致富的捷径,还成为一种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工作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和哲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