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科医生的成长-经典故事

文章 2019-07-21 12:13:02 1个回答   ()人看过

刚进入大学,不,确切的说是高考填报志愿当时,我就决心:做一个外科医生。进入大学,搞清楚图书馆确切位置后,就频繁光顾于外科专区,大肆翻阅名著。曾一度着迷于吴阶平院士为≤黄家驷外科学≥写的序言——“外科医生的成长”,我欣喜若狂,研读已不能满足我对此的厚爱,买来精装笔记本,用我尽可能工整的字迹整篇一字不漏的刻在笔记本上。这样我可以放声朗读、背诵于操场、花园。(甚至在医院的日子里,每星期天都要在楼顶研读这个序言,评审一周来的得与失、对与错)

医生,特别是一个外科医生,职业生涯的开始当然是解剖,追求与兴趣让我成为课堂、标本室、宿舍、班级、年级的一位解剖神人,为求优化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我再三恳求教研室接受我加入尸体标本制作。这样,我每于课余时间就奔波于尸体房与图书馆,一连三年,圆满完成整体标本制作,动手能力大有提高。

外科临床的基础被定为打结、剪线、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等,我都勤加练习。每晚都会在大砪趾上练习打结,走路就空打。我尽所能一分钟打60个,但听说世界纪录是200个,真真不敢想;?? 轮到我实习,因所学专业,限制我在外科实习的时间。为此,我狠心报考复旦普外科研究生,开始我的考研生涯,一连7个月,兢兢业业。但很是不幸,在最后的20天里,因为体力透支,外加缺乏症状的感冒而乏力,眩晕1次(这经一附院神经内科医生诊断为梅尼埃综合症),那种无助使我那根崩到极点的心弦终于断了,再也没有办

法接上去。(现在后悔谈不上,但这永远成为我人生的败笔,因为放弃了进取,虽然找到了很多理由。希望他能成为我的前车之鉴)

我于08年腊月23到我院参加入院考试,24通知我体检签协议。因当时对二院周围环境不能苟同,没有报到。随后托人打听我们县医院,且不说好坏,硬要2万元黑心钱,当下就誓言我这辈子也不会加入这样的团队。南阳,除专医院、南召县医院我都去应聘,但父亲希望我留在南阳,我接受二院,进门就暗誓:如果再让我干儿科,我马上就走人。(其实我挺喜欢儿科,但是我更喜欢外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只有舍弃,后转化为憎恨)。

我转2个科室就因“甲流”被指令到儿二科工作,太突然了,我的父母还没有从喜悦与减负中醒来。在南阳这个汪洋大海中我这个海底的幼虾有怎能泛起波浪?。忍耐、等待、追求。

到儿二科的第一天主任你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好 好,让我们一起为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共度难关。给我的作息制度是:八点上班,每早提前30分钟,至少10分钟,行政班没特殊事情,也来上班。随后给我的忠告:心胸要大,搞好团结(当时我真不理解那么多事情偏偏讲这个,现在我才稍稍感触到,科室什么事情都容易做,唯独这个,有难度)。对我负责人的劝告:多个兴趣,多个出路,优化发展。 “做出贡献,共度难关”让我暂搁怨恨,当天下午就到科室翻看病例。在接下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是你的敬业、奉献、辛苦、求知、包容、赞同、言笑、信任、关心,出奇的让我放下了5年的追求、半年来的抱怨,安心于工作。接受你跟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恩惠:“甲低”

识别后的肯定;基础知识扎实的大肆表扬;两张澡票的褒奖;病历书写详实的嘉奖;管理病号的机会;氯派斯丁片,剂量过大的谅解;获奖病历的名与利;宣传委员的担任;对我生活上细致入微的关照; ??。想想,到医院至今,我拥有的基本都是你和二院给我的,不是你,我现在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想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样子?但肯定不如现在。

主任,在你到山东学习期间,有个麻烦病号(只是表达我内心的感触才借用下面的事件,我绝对没有贬低和憎恨,也没有这个习惯和权利):孙老师夜班因事,替他夜班收了一2个月大男婴,毛支,精神差,告病重,痰多,基本守他一夜。次晨项老师一到,我马上交班。第二天查房,患儿痰堵青紫,为求安全,转重症监护。当晚项老师打电话:“说了,值班时把握不住病情让到儿一科,你就逞能,病号爸今晚就给我打电话,明天咱两个到医务科与家属见面”。我们完全失去处理此事的方寸,接下来几天真别扭。当时我就想,主任你回来我就得救了。这之后吧,想想:1.项老师有时情绪化重了点,直率,说过就好了,2.主任让我干这个角色,我总不至于连这个都做不好并给以为难。

那天因为团委聚会,自控能力差,再次喝醉。还没有从饮酒误工伤身的自责中醒来,又接着出现个急性阑尾炎!疼痛驱使我轻率地决定做这个小手术,但之后持续禁食、限食、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远离父母,住院费,误工费,这些问题随之而来,术前若想到这些也许会慎重点。又一次,是你给我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细

致入微,加之科室所有人员对我的热情,院领导的关怀,我开始完全接受现实、接受儿科。施恩者无心求报,报恩者无以为报。也许当前只能以做好业务来感恩。

与你交谈和生活中,留下这种印象:心高气远。其实不那样,既然选择县级医院,我知道是什么情形,只是我当时根本没有选择儿科。儿科累、高风险,正说明她的不简单,既然病房都是发热咳嗽这种小儿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抱怨,这里面肯定有欠缺,不是专业上就是人文社会上。吴阶平院士这样评价医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主任对这个艺术应该体会深得多,我佩服项老师的科学精神,但我也绝不排斥曾老师的沟通艺术。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进取,永记感恩,不敢说将会成功,但肯定不会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