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作文素材

文章 2019-07-21 13:04:52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作文

时间去哪儿了

卡门每天六点钟准时起床。下床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机,伴着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梳洗完毕。然后他关上电视,拿起背包走到电梯口,时针指向六点三十五分。

六点四十分,卡门在小区的早餐车点一份营养早餐。七点,他随着人群走进地铁,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旅程中,他看到时间从旁边玩游戏的乘客手里溜过,而他耳朵里听着BBC慢读新闻。

八点半之前,卡门准时在公司的门禁上按了手印,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的间隙,上午十点钟左右,他会到公司的健身房做一套广播体操。

午餐时间过后,卡门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上网购物或者刷微博,他会到公司楼下的花园里喂猫,顺便放松下紧张的神经。下午上班时,卡门的状态像是又充了一次电,精神饱满得让同组同事羡慕嫉妒恨。

五点钟下班,卡门不会马上去坐地铁,他总是沿着公司附近的运河边走长长的一段路,在这条路上,他先是给爸妈打电话,聊聊家长里短。然后,他在这条道路上对一天工作的进行反思。然后,他搭乘地铁,回到自己的家。

八点钟,卡门为一天收尾,他准时坐在书桌前学习他觉得应该补充的知识。九点半,他拿起手机,查看朋友们的微信,进行回复。

十点钟,卡门上床,打开枕边书,他会大声地朗读。

卡门很少刷微博,他从来没有疏于朋友的联络,与父母也常沟通,他的身体很健康,没有普遍存在的亚健康,他的生活充满情趣。他的工作因为上司的赏识而不断升迁。

在别人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没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时间培养一个学好、没有时间为工作充电的时候,卡门,一个26岁的广告总监做到了。别人问及,他只是说,时间就在那里,我只是更好地利用它而已。

辛勤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

当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歌罢,许多人耸然动容,情不自禁地双眼潮湿。

也许,有的人是因为有几多的感伤,几多的惆怅,几多的幽怨,几多的沧桑,几多的人生苦短,几多的时乖命蹇,几多的白云苍狗,几多的功业未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的酸涩、唏嘘和感喟,纷纷涌上了心头。

也许,有更多的人是因为有几多的警醒,几多的惕厉,几多的奋发,几多的壮怀激烈,几多的时不我待,瞬间,心头一紧,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我想,之所以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么敏感和惊悚,不是人们对于时间理解得多么深刻,实在是人们对于人生短暂这样一个普通命题感受深切。是人们蓦然回首间,对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生命过程,不知不觉间就不知去哪儿了的惊叹,是对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的反省和追问,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自觉和顿悟。

所以,时间是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一个问题。

孔子有感于生命和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匆匆消失,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岳飞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富兰克林告诫人们,“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古今中外这些做出了一番事业者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生命才会充实而欢乐,富有意义和价值,从而焕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也才不会在闻听“时间都去哪儿了”时感到惊心和不安,因为“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

由此,如果你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就应该早早地树立远大志向,珍惜青春年华的每一分钟,付诸行动;如果你人到中年却尚未有建树,就应该闻鸡起舞,积极振作,“休将白发唱黄鸡”;如果你事业未成却已年过半百,抑或是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年,也不要迟疑蹉跎,应该争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免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老大徒伤悲”。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闻听“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自怨自艾,黯然神伤。

“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

春节过后,许多返乡的年轻人再次背上离家的行囊。更多的老人,却正演绎着近日流行的一部微电影抓取的细节:儿子抽剩的半包香烟,孙女落下的毛绒玩具,老人细细抚摸,回味欢聚的味道……

最是寂寞老人心。然而,多少老人只能频频翻动墙上厚厚的日历,期待来年春节的再次团圆。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其中近半处于空巢状态,在农村,这一数字已近5000万。如果老龄化是大势所趋,那么,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就无疑是这一浪潮中受冲击最大的群体。

“年轻难,不叫难;老来难,难死人”,日常生活的困难、照料服务的匮乏,使得空巢老人常常不愿出门、不敢生病。留守农村的奶奶去世,一岁半孙女守尸七天的事件,曾让多少外乡游子黯然。更重要的,还有精神慰藉的缺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19.9%的老人表示“很需要心理咨询”。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难,使得无限好的夕阳,变成了近黄昏的苍凉。

席卷而来的银发浪潮,无疑是空巢老人增多的大背景。但这一群体日渐庞大,也有其他现实原因。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必然会留下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妻要填满两个甚至四个“巢”,确实力有不逮。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然而,任重道远。别忘了,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3亿,而2025年将突破3亿。

空巢老人的问题显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莫不勾连中国的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无论是强调“常回家看看”的个人义务,还是强调“老有所养”的治理责任,最终都需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发挥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方的合力。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一首歌,让多少人潸然泪下。是时候为老人的幸福做出更多努力了,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时光去哪儿了

一位中年人去道德寺寻求玄雷大师指点迷津。

他痛苦地对玄雷大师说:“大师,我的老伴在三年前离开了我,儿子又在外地打拼事业,每年只有过年才回一次家。如今虽有个老母亲在身边,但总感觉自己是孤家寡人。每每想到这些,再回忆起从前,心里都会很难受,而且我总会疑惑从前的时光去哪儿了。”

玄雷大师平静地问他:“请问施主,恋爱时,你最常干什么事?婚后呢?旅游都带什么人去?”

他回答:“恋爱时,我经常一到家就打电话给我老伴,然后约她到处骑着自行车乱逛。婚后有了孩子,一下班,我就训练孩子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说话,慢慢教他勇敢地迈开第一步。旅游时,我会带上我的妻子和儿子。”

玄雷大师接着问:“施主恋爱时,打电话给你妻子,你母亲在哪儿?婚后教孩子走路、说话时,你母亲又在哪儿?旅游时呢?”

他回答:“我不知道。”

玄雷大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施主之迷惑,老衲无能为力。不过,老衲知道有一个人可解。你回家后,看见的第一个人,就能解开你的迷惑。”说完,玄雷大师便走了。

听后激动的他赶紧赶回家中,打开门,往前一看,是母亲。他愣住了。他母亲正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他们一家旅游时的照片。母亲看见他,也愣住了。

他把玄雷大师最后提出的三个疑问说出来问母亲。

母亲微笑着答:“你恋爱时,每一次你打电话给儿媳妇,我都一直站在你背后,偷听你们的对话。呵呵,每次,我都听得很满足。你训练孙儿时,我也一直站在你背后看着你和孙儿,看着你们俩的一举一动,我很快乐。你们去旅游时,我就坐在家里的沙发上,静静地看你们的照片。想着你们是怎样旅游的,回来该给你们吃什么。一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浑身有劲,会很开心……”

他泪眼模糊了,也知道了答案:原来,他的时间一直在他母亲的眼里、记忆里。

二、艺术走廊

“80后”夫妻讲述《时间》背后的故事

陈曦、董冬冬夫妇

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人至深。其实,这首由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的歌曲2009年就创作完成了。这对“80后”夫妻没想到的是,5年后这首歌不仅被网友评为“春晚最感动人心的节目”,更赢得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就提到这首歌。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日前,董冬冬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做梦也想不到”这首歌能在经历多年沉寂后,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他和妻子陈曦只能用“激动”二字来形容现在的心情。

创作缘于突然的感悟

《时间都去哪儿了》2009年问世,最初是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尾曲。

董冬冬回忆,当时他和妻子应邀为《老牛家的战争》写歌。这部电视剧讲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和冲突。陈曦先写词,但是憋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写出来。

当时正赶上陈曦的妈妈过生日,每年妈妈的生日家里人都要一起吃饭庆祝。时年近60岁的母亲眼睛一直都很好,那天突然就花了,连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了,需要眯着眼睛看东西。“突然感悟到原来妈妈也是会老的。原来觉得奶奶、爷爷、姥姥、姥爷老了是很正常的,从来没想到父母这么快也已经成了老人。我们就从跟父母的相处和儿时的回忆悟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主题。”董冬冬说。

陈曦一小时写出歌词

从妈妈那里回家后,陈曦花了一个小时写出了这首歌的歌词,董冬冬看了也备受感动。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这正是陈曦儿时的记忆。她是在大院里长大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些都是陈曦的亲身经历。

“我从小是被姥姥带大的,20多岁的时候觉得到了应该孝顺她的时候,但她已经没了。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么错过的。当你想孝顺父母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董冬冬说,他身边很多做了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朋友听了这首歌感触都特别深,他们说有了孩子才深刻体会到做父母的心情。

导演看后眼眶红了

歌词出炉后,董冬冬和陈曦夫妇像往常一样先拿给导演看是否需要修改。两人来到余淳导演的工作室,拿出歌词给他看。余淳看到歌词之后,什么话都没有,愣在那儿了,过了很久,红着眼眶说了一个字:好!

小两口备受鼓舞,于是董冬冬开始着手谱曲。看着妻子写的歌词,董冬冬非常顺利地谱出了旋律,也是一次成型的。

“她的词每一句都是押韵的、对仗的,跟诗一样,把它念出来的时候,旋律很自然就出来了,不用去想任何技巧。”董冬冬说,“老百姓听歌时,不看词都能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我觉得那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写歌的一种方式。”

董冬冬曾与王铮亮有过合作,他认为王铮亮的声音很温暖,很适合演绎这首歌,而且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董冬冬说,在写歌的时候,就是按照王铮亮的音域去创作的。

歌曲录完后的一天,董冬冬意外地接到了《老牛家的战争》主演宋丹丹的电话。在电话里,宋丹丹哽咽着跟董冬冬描述自己听完这首歌的感受。

“她说听了这首歌很受感动,歌词很真实,打动人心。”董冬冬说,“那是第一次和丹丹老师通电话,我们之前并不认识,我特别激动。”

习主席提及这首歌

作为《老牛家的战争》片尾曲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并未受到太多关注。2012年,王铮亮将这首歌收录在了自己的第三张专辑中。2013年,冯小刚的贺岁片《私人订制》将这首歌选作插曲。之后,王铮亮带着这首歌登上春晚舞台,在大年夜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董冬冬说,以前每年过春节他和妻子都觉得这首歌其实很适合春晚这个舞台,没想到在2014年时梦想成真了。“一首好歌能让更多人听到是最重要的。亲情是不变的,这首歌任何时候听都不会过时。”董冬冬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起了这首歌。

从被选中成为《私人订制》插曲到上春晚,再到被习主席“点名”,自己创作的歌曲能受到如此“礼遇”,董冬冬直言“很激动,做梦也没想到能被主席提到。我们太幸运了。”

《私人订制》打的什么牌

17年来,冯小刚的每一部在岁尾年头上映的影片,都成为电影圈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个事件,酝酿越来越多的话题。让我们拨开浮云,回看这部电影到底出的什么牌。

对现实的尖锐讽刺

众多影评人即使对影片口诛笔伐,也仍然对影片的现实批判性持肯定和赞赏态度,尤其是范伟主演的“当官梦”故事,认为它“还原了官场奇观,颇有对世道人心的讽刺”。有观众甚至表示,“为了范伟的半小时也值得买票看”。

《私人定制》共分为长短5个段落,除最后一个向被污染的大自然道歉的段落,影评人张冠仁认为,其余4个段子可以分别命名为“革命梦”、“官场梦”、“雅俗梦”和“富裕梦”,“对应的分别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困境:1.社会集体无信仰;2.腐败成风;3.文化产业烂俗化;4.贫富差异过大。”

“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冯小刚在微博中这样自诩,“《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这自诩,不无道理。

对百姓的温情关怀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无论对《私人订制》这部影片有多少不同意见,对王铮亮演唱的这首电影插曲,大家都只有一个字:赞!

宋丹丹饰演的环卫大姐体验富婆生活一整天后,坐在回家的车里卸妆时响起的这首歌,将整部电影推向高潮和华彩乐章,无论故事还是表演。被大姐无意中搭救的小伙子送她的生日礼物,除了圆一个富人的梦,还有这首歌。宋丹丹边听边流泪,也让无数观众随着她流泪,心中感慨万千。

影评人老猫说:“冯小刚平民百姓出身,还能保持人文情怀,比大多数的导演都强。”

给葛优的量身订制

“好好干,哥明年给你娶一嫂子。”这么一句贫了吧唧的话,从葛优嘴里说出来,怎么就能让这么多人开怀?!影评人韩浩月在《尊重观众所有的感受》一文中说:“《私人订制》的优势就是冯小刚+王朔+葛优,这个组合的成员红了二十年,观众已经爱上了这一口。”

冯小刚也承认,“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的语感也是葛优的,如果葛优不演了,我们这种喜剧可能就拍不成了。”冯小刚的电影,没有了葛优,通常也确实会影响票房。

四、时政

习近平漫画形象萌倒网友 “时间都去哪儿了”引灵感

昨日,千龙网图表新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出现了习近平的漫画形象。

昨日中午,一组漫画版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成为舆论焦点,这是媒体首次发布习近平的漫画形象。

漫画一经发布,便立即登上各大网站的头条并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数个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在第一时间推送了该消息。微博上,这幅漫画也“萌倒”了众多网友。

漫画发布后,诸如“习大大好萌”、“习主席辛苦了”的网友回复多次出现在相关新闻里。

为什么要制作漫画?

“时间都去哪儿了”带来灵感

昨晚,发表该漫画的千龙网总编辑黄庭满表示,受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接受采访时的回应启发,该网站编辑团队自主策划、自主创意,历时一周,数次修改后,完成了该漫画。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7日,在俄罗斯接受媒体采访时,习近平引用今年春晚上一首歌曲的歌名如是说。

黄庭满称,习近平的这句话给了编辑团队灵感,“习主席在接受采访中用大白话,这是很亲民的形象。”于是他们决定使用原创的卡通动漫形象,把习近平自履职以来的出访、会议和调研等情况展现出来,“比文字稿深入人心,也适应读者的新阅读需求。”

漫画是如何出炉的?

收集大量照片抓表情和特征

这项任务由该网站动漫事业部承担,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黄庭满称,关于漫画形象,先是一些零星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又数易其稿。

杨明星是千龙网动漫事业部主任,也是此次习近平漫画的负责人。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部门里的一位同事看到了习主席的那段话,很有感触,所以想到了要做这样的图表新闻。”

漫画的作者是该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杨明星称,我们改了好几次,为了把习主席的气势给画出来,团队收集了大量照片,“主要是要抓他的表情和特征。”

在漫画中,习近平穿着灰色夹克和蓝色裤子。这样的服装风格,该团队是参考了习近平的日常着装。漫画里习近平的脚朝向两边,对于这样的设计,杨明星说:“站姿是卡通形象惯有的设计,让习主席的形象更亲民。”

这样的漫画拉近了总书记与老百姓的距离,打破了领导人给大家的神秘感,这是中国社会更自信和更开放的一种姿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艾虎大哥钟立飞:喜欢足球、篮球、网球、游泳、爬山……习大大是咱们体育迷的知音了。

对爱执着1984:习书记辛苦了,真的好忙啊……漫画形象好萌啊。

浙江杭州网友:习总日理万机,肩上挑着中华民族的重担,辛苦了。望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

安徽网友:从最初的期待到现在的赞许。习主席,坚持不懈!

领导人卡通视频“卖萌” 4天点击量超200万

2013年10月14日,一个ID为“复兴路上”的账号通过优酷网,上传了一段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画视频。该视频全长5分01秒,风趣地解读了中、美、英三国领导人的产生过程。

视频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均以卡通造型悉数登场,这也是领导人的形象首次以卡通形式出现。该视频分为中英解说两个版本。四天内,中文版点击量超200万次,评论超1000条;英文版点击量也将近4万。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