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镜子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13:06:02 1个回答   ()人看过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观看镜子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纪录电影《镜子》,日前在京首映。该片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纪录影片一起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镜子》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引人共鸣。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将于4月19日至21日每晚播出纪录片《镜子》的三集电视版。同时,纪录片《镜子》还将通过央视网进行网络首映。

观看镜子观后感二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今天,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

据介绍,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镜子》被称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完成。研讨会上,总导演卢钊凯、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

卢泽凯介绍,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镜子》这部片子它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镜子》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去到哪里去?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这一部片子。”卢泽凯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导演范永东告诉记者,“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观影后,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学习什么?”、“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将军说:“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纪录片,出色在哪个地方?第一选题好,很有意义,不管对当下还是对未来,针对性非常强,对做过家长的、没有做过家长、将要做家长的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故事讲的好,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选的很准;第三是这部片子很真实,真实可信是纪录片的命根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从拍摄技术的专业角度对影片进行了评价,他说:“ 我从影片中看到叙事手法非常熟练,在整个拍摄中不仅抓到了核心镜头,还是从美学的角度抓到,这是纪录片摄影师非常了不起的功力。也就是说,当看到的时候手必须跟上,不是拍下来,而是审美的拍下来,镜头、机位都很到位,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据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总监王广令介绍,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认为,“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在《镜子》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活动中评价认为,《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观看镜子观后感三

16岁男孩家明在镜头前长达三分钟流泪宣泄:“再怎么折腾他们也觉得我是个幼稚的人,根本就不相信我!”;14岁男孩泽清靠在简陋的教室墙边微弱地笑:“这里物质可能没有外面好,但是精神上比外面要好”;12岁女孩彤彤显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冷漠:“我们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是因为辍学而被送进武汉一家特殊教育机构的“问题”孩子,需要在这里接受81天的培训;而他们的父母,则需要接受6天的课堂教育,来学习如何摆脱为人父母的困惑、无助、痛苦,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这是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电影——《镜子》,由中央电视台《天网》栏目出品。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这部影片把镜头对准了亲子关系中的伤口,而疼痛带来了对家庭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就是社会的镜子。”这既是片中心理咨询师的一句同期声,也是贯穿全片的主题。18岁的张钊坦言父母在一起就是吵架,家里三个人在一起就只是在看电视;家明的父亲认定了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直言儿子追求自由的理想不切实际,“需要纠偏”;父母之间的隔阂,泽清能敏感地察觉,并明确地表达出来:“要呆81天的是他们(父母),我呆6天就够了,我觉得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吧。”如果父母所营造出的家庭在孩子的眼中呈现出的只是这样的镜像,而父母却认为是“网络的消极影响”“早恋的原因”或者“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孩子变成了这样,恐怕他们不是合格的父母吧。画面中可以看到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情感的断裂,沟通的无效。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成为了“问题少年”,实际上他们像镜子一样,真实准确地反射出家庭教育的塑形作用。

的确,在社会的种种职业中,绝大多数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而“为人父母”则是无需培训上岗、却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履职。片中“校长”直言不讳:“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个问题家庭……虽然我们招收的是孩子,但是这里面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镜子》没有回避激烈的言辞,直面各种冲突,长期的贴身跟拍,几个“问题少年”背后的“问题家庭”的样本,将中国目前亲子关系中的若干问题曝光于社会大众面前,凸显放大在银幕上,如同社会学研究中的“深描”,赤裸着呈现出来。

这是一部没有旁白解说的纪录片,配乐也只是配合情节和氛围的小段插入,家长、孩子、心理咨询师们的人物原声才是构成整部影片的曲调。影片的色调整体偏灰,如同武汉雾蒙蒙的江景,画面中明度偏低的部位失去了细节,隐在灰暗之中,体现出一种观察的冷峻。孩子的反抗挣扎,家长的固执己见,夫妻之间的情绪爆发……真实记录的视角下,这部影片充满了饱满的情绪,拥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镜子》所营造出的这种真实感,不仅再现了我们熟知的现实形象,而且,还将那些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中被隐匿于其中的部分也凸显了出来。当我们看到银幕上的“泽清”“家明”时,不仅会闪现出现实中我们熟知的那个“泽清”“家明”,还会讶异于原来现实中的“泽清”“家明”的背后是有一个如此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迷失了的、在被限定了的体验中捕捉不到的、被隐匿的事物与人的形态,突然呈现在眼前的银幕上,迫使被习惯埋没于现实琐碎生活中的我们刹那间猛醒,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这便是纪录片中的真实带给我们的魅力与震撼。《镜子》是一部遵循真实记录原则的影片,没有过多的装饰与炫技,没有煽情的音乐与解说,然而在纪录片影像的呈现上,可以看到制作团队的创作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作为纪录片,情节转折的张力让观众心绪起伏。片中出现的众多脸部特写镜头,或夸张、或细微表情变化:无论是家长被问到教育理念的尴尬,或是孩子反省流下的泪水,反抗挣扎时血红的双眼,拼尽全力的嘶吼等等,放大人物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只是情绪,还有所有这些画面背后的思考。作为纪录片,情节转折的张力让观众心绪起伏,因为镜头记录的真实,就是生活的真实。

影片最后,这些家庭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一次短期的培训无法解决永久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要继续走下去。《镜子》不但提出了对于当下中国家庭关系的思考,更提出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前行的列车上,会有多少“问题儿童”“问题家庭”已经或正在被无情地抛下。我们的经济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物质生活在极大提高的同时,民众的精神、情感、心灵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同时得到了迅速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每一个家庭都承载着物质获取的压力”。如果由于这种压力从获取物质财富的家长那里转嫁给了孩子,作为镜像的孩子便会反射给家庭,进而再通过家庭反射给社会,那么,最终的承担者终将是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分子。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我们是彼此的镜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