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任安书的读后感

文章 2019-07-21 13:32:51 1个回答   ()人看过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他坚忍的意志,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忠诚,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学习!

在黑暗中,破茧成蝶,重生!

2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信中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悲哀与幽愤,但同时也表明自己为什么还要忍辱负重活下去,那就是像古代贤者一样,有未完成的志愿,著成《史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的笔法,表现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懑不平之气,和回肠九曲的情感。文章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同时善用典故,将古人的不幸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但不是一味的诉说不幸,低沉中见激昂。而且也通过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

总之,《报》中,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的表达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情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看罢此文,《史记》为什么会有那样重要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3读《报任安书》有感

流连于唐朝的风华,流连于宋朝的儒雅,流连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爱的,永远只是那独一的汉朝。虽然那里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有诽谤污蔑……但这仍不能阻挡我对汉朝的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让世人惊叹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跋,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盏指明灯的光辉。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正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以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历史经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无法回到纯白,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伟哉,司马迁!

4报任安书读后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对自己撰写的《史记》的一句概括。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史记》,感受司马迁的博大情怀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的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鲁迅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一点。

《史记》全文共有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著作,关键在于它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首先,《史记》的人物类型、体裁和叙事方式都对小说产生了影响。其次,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它自然成为了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另外,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然而,谁会料想到作者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已是一个受了宫刑之人呢。

司马迁为什么会受到宫刑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件史实——李陵事件。

李陵是西汉的一位将领。在一次与匈奴的作点中,他经历了八昼夜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最终因得不到后援而战败,向匈奴投降。这个消息传到都城长安后,汉武帝愤怒万分,他认为李陵即使战死沙场也不能投降。满朝文武察颜观色,趋炎附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们由几天前称赞李陵的英勇而变成了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在这时,人有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敢于站出来,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还说,李陵投降一定是为寻找适当的时机再报答汉室。

汉武帝听后,认为司马迁是在替李陵求情,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最终,司马迁被判宫刑。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悲痛欲绝,他想到了自杀,在面对死亡和生存这两个两难选择时,他想到,如果他死了“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在他坚强意志的支持下,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完成了《史记》这一著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两难选择,不论我们最终选择的是什么,我们都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最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不仅让我想到现任中国残联会主席张海迪,她在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无法上学。因此,她就开始自学,最终,她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现在,她是一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像张海迪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发奋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决不放弃,勇敢击败各种困难,我们就能为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5报任安书读后感

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始终照耀司马迁的路。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已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标理想。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非凡的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屈辱苟活,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