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朗读者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13:46:57 1个回答   ()人看过

第十一期朗读者已经播出了,关于第十一期朗读者观后感大家要如何写呢?

第十一期朗读者观后感一

我也是一个将要直面六十岁的人了,当然有很多时刻值得回忆: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文章发表获奖那一天等等,但我最想说的是关于儿子的那一天。2013年8月31号,这一天儿子坐上了呼啸的列车奔向了远方,我悄悄地将这张车票拍了照,保存了下来。

那一天,是我这个母亲将儿子推了出去。我要让自己的儿子到实践中,要让他到茫茫的人海中去检验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要等到有一天,儿子发自内心掷地有声地说出那句话:“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作为一个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相信自己预期的目标能够实现。从那一天起,我也做好了后半生不依赖儿子的准备。

我内心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和挣扎,就是在儿子大学毕业的当儿。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的期望是考研,儿子应该再搏一把,考个研究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那样就可以将本科不理想的遗憾弥补一下。儿子也选了专业,报了名,和同学们一起在认真地复习。

放暑假了,我让儿子回来了,我们给他做饭,可以让他专心地复习。谁也没有想到儿子所做的和我的初衷大相径庭。儿子接了一个家教,我怎么都不能理解这个举动,他又不肯解释,后来我想一个小孩,权当调节一下大脑吧。

完全出乎我的所料,儿子每天都要去给这个小孩儿辅导功课。因为孩子程度太差,儿子辅导之后又很有起色,所以渐渐地家长就要求每天去两次。酷暑天气,儿子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要转两次车,几乎是从偌大的郑州市的这边跑到了那边。中午十二点到家,吃完饭顾不上休息,一点多钟就又出发了。心疼之余我也曾把儿子的这种做法理解为爱心,敬业精神,面对这么差的孩子他这么有毅力,肯吃苦,今后做什么都不怕。

我在心里想,你毕竟也在准备考研呀,多么关键的时候哇,时间每分钟对你都很重要,更何况每天你把大块儿时间给了人家,你自己仅靠晚上筋疲力尽地熬夜,复习质量能保证吗?有一天,我压着心中的火,用我的职业作掩护,谎称去看看这个孩子,帮他制定一下语文提高计划,儿子欣然同意让我跟着他一块儿去,从儿子口中得知,家长也很希望我这个教师妈妈去助一臂之力呢。

辗转到了这个学生家,这位家长是个领导干部,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可怕的判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儿子这么辛苦地无代价地辅导这个孩子,有什么期望在他身上吗?做领导的都比普通人聪明,最知道争分夺秒。他直接把作业本递给我的儿子,然后将课本和资料递给我,意思是让我们赶紧开始。我把书本都放下,然后将儿子手中的本子也接过来放下。对这位家长说:“咱们先说说话。”他这才勉强坐了下来,夸我的儿子多么优秀,多么有耐心。我没敢打听他的职位有多高,官有多大,只是说儿子现在面临考研,辅导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我拉起儿子从那一家走了出来。路途上辗转一个多小时,不管是顶着大太阳等车的时候,还是坐在车上;不管是在等下一趟车的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还是我们两个一块儿拐到菜场去买菜……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儿子说一句话,因为我的心在疼,我的泪在往心里流。那天中午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了,我给儿子做了他最爱吃的番茄炒鸡蛋。

中午我躺在床上,真想发出一种痛苦地呻吟。我想对儿子说的话太多了:“儿子呀,你怎么能这样给自己定位呢?你怎么不能正确地看待你自己呢?你是不需要靠别人来拉你一把的呀,小学时你是班里的前几名,在堂堂有名的郑州八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上期,你都是学校培优班的学生。你的语文和英语一直都是前几名,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你的作文向来都是高分,外教总是将你的英语短文印发给同学们。高中时,因为偏科,英语老师允许你上课做其他作业,高考下来,英语老师第一个找到你了解情况。高考毕业你去考雅思,很轻松地考了6分。尽管偏科使你的高考成绩不很理想,但是凭着你扎实的底子,再努力一把,考上研究生绝对没有问题。将来再考公务员,这对你来说是轻松的事,可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这样想呢?周围的同学靠家长靠关系,那是他们文化课的底子太薄弱了,望尘莫及。”回想起儿子经常给我念叨同学们都怎样不费吹灰之力安排了很好的工作,耳濡目染也是难免的呀。但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靠父母不靠任何人,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拥有一份工作。

我只是简单地甩给儿子一句话:“一切都要靠自己。”接下来儿子参加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我都陪着他。即将进考场时,儿子面对熙熙攘攘考生,有时候他的眼神是回避的,有时候他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还是这么多人呀。”儿子给我讲过,他坐在考场上叠卷子的时候手都发抖得叠不成。这一切不能不让我看到儿子的内心是一种胆怯,他肯定认为满院子的考生,任何一个人都比他强。他口口声声地说不愿意当公务员,一杯茶水一张报纸很没有意思,我把这当成他害怕考试,他不自信。

是一种无奈,还是形势的发展,现在也说不清了。但当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必须让儿子知道他很有实力,我也曾经很多次帮他回忆他自己,他总是淡淡地轻蔑地笑笑,然后说一句:“你总看到你自己孩子好的那些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和酝酿之后,我终于下了决心,让儿子合上了书本,给他指了一个方向,那张车票攥在儿子手里的时候,我相信从那一天之后,儿子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切。

在那片热土上,儿子种下了梦想和希望,它们不仅发芽,还茁壮地成长着。如今儿子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眼睛总是看着远方,我看到了儿子的眼睛发着的光,那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啊!

“谢谢妈妈!”这是儿子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这里包含的都有什么,只有我们母子俩懂。

第十一期朗读者观后感二

日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嘉宾们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和家书,把一篇篇美文通过声音再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实的情感和音韵之美,触动了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们朗读的心绪。朗读重回人们的视野,使众多观众跃跃欲试,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朗读是欣赏文字的方式,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小时候,常见父亲手捧一本厚书在大声诵读。为何要读出声来呢?父亲说,古书没有标点,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称看书为读书,民间把上学叫念书,都是说书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声读出来。后来,读了一些古书,发现古人确实在看书学习上只认"读"字。《史记》中凡是说到读书时,司马迁都用的是读或习诵。陶渊明自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强调朗读的重要,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见,在古人眼里,朗读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文字内容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给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载体更加多样,但朗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上小学,朗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功,对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熏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朗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还给人们一份久违的阅读亲切感。看了《朗读者》,我们突然意识到,朗读是那么的美好,高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温馨、感动、美好和喜悦,似的人们情不自禁要拿起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朗读让冷漠的阅读,变成饱含情感的声音,让视觉的单一,变成声音与视线的交融;让自我的学习,变成与他人的互动;让枯燥的文字,成为有温度和情感的倾诉。

在今天,信息和知识不断走向影像化的时代,朗读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割舍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大声朗读吧,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怀、学习知识、倾听文化。

第十一期朗读者观后感三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29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节目。节目中,《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特级摄影师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让无数网友在感叹的同时忍不住为之点赞。

郭琨曝南极科考站励志建站史获网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奔赴南极。他们的任务,是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后来的长城站站长,科学家郭琨。

为了这次建站行动,郭琨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极协商国会议上,由于中国当时还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决环节,以郭琨为首的代表团被委婉地请出了现场。这件事给了郭琨极大的刺激--祖国已经开始走向富强,却连在南极会议上发声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他不能允许的。

为了民族荣誉和国家尊严,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几乎零经验的考察队仅用40天就建成了长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无比激动,接连去敲铜锣,居然把那个锣敲出一个大洞。节目中,郭琨颇为感慨地表示:"当时我们一般四五点就起来干活,连轴干,很多人因此都受伤了。前苏联站站长知道说不可能,亲自看到后特别惊讶,还问我们队员一天能拿多少钱,我们说不给钱也干,你给我们一天一万也不干。"

1988年,国家又决定在南极圈内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当时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国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达成这个目标肯定会困难重重。果然,在去建站点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见的特大冰崩,当时翻下来的冰川距离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经穿起西装,刮上胡子,把皮鞋擦亮,以为船毁人亡,甚至还有船员已经开始写遗书准备后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头发现了大约30米宽的裂缝,大家伙下定决心往前冲,终于死里逃生,就连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说道:"上天还是眷恋咱们这条科学考察船队啊!"这段惊险的口述历史也让观众们对这些无私无畏的开拓者充满了敬意,有网友直言:"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正是有像郭老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在那个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有了从1984年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中国在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的伟大成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