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论文范文1000字

文章 2019-06-30 21:33:59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心理有关的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小论文范文1000字,提供给大家参考!

心理小论文范文一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心理小论文范文二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

坚强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心理小论文范文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我认为,人际交往时获取友谊的重要途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新的群体的构成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搞关系"算不上一个褒义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光彩行为,但有一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搞关系",这个关系"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员工关系经理。员工关系经理是个不太常见的头衔,只有在正规的外企、国企集团、合资企业中才能觅到他的踪影。他的工作职责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处理员工和 公司的关系,即传统意义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是员工内部的关系协调。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工作中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用文明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在社会集体关系网的地位的体现,用庸俗的角度说,就是兄弟多,讲义气的一定是"大哥"。

当然,结合你的实际,我个人也有一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如果你的所在单位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主线单位,那么亲属关系及世交关系,才会对你有直接性的帮助,如果是支线单位,那么你的主管领导将对你的前途起到直接作用,但前提是看你如何去做,你的综合能力如何。如果你所在单位是普通地县市的主线单位,那么除上述关系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是支线单位,基本就是靠经济实力和自身能力,所谓自身能力不完全是工作能力,70%是为人处事,也就是你所说的人际关系。总之,人际关系也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来用。

官场上有三句话说的好"再大的领导、再大的官,也要看小爷翻不翻(脸)""小爷喜欢玩你的话,当你是个玻璃球,小爷不喜欢玩你,你就是个玻璃碴子!""如今都讲究"双盈"和"实效",主要看你需要不需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心理小论文范文四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心理小论文范文五

一、问题提出

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形成为一个可信的、可亲近的、稳定的商誉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统一的结果。只有在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相一致时,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该品牌,否则,便是企业的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由于品牌延伸过度,导致企业市场定位散乱,使之与消费者的心理定位相冲突,从而导致品牌定位的弱化。

二、消费者心理效应及其影响

产生可能性结果类别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在品牌延伸的情况下,出现了消费者的"近因效应。"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原有品牌能起连续被感知作用时,此时品牌认知就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当延伸品牌的产品所代表信息不能使原有品牌得到消费者连续感知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

3、假设: (1)产品m为主导产品,在Market1市场中。

(2)产品n为m的延伸产品,在Market2市场推出。

(3)m和n的品牌是Brand,Brand在Market1市场上是名牌。

(4)Market1与Market2是两个不同的市场。 根据消费者心理的首因效应,既然Brand是Market1市场的名牌,那么Brand在大众心目中也就是Market1市场的类别品牌,Brand是m产品的代名词。当把品牌Brand用于市场Market2的延伸产品n时,则必然要与Brand在市场Market1的类别品牌定位发生冲突,使品牌Brand原本清晰定位焦点在Market1,Market2两个类别市场之间产生游离,以至于在大众心目中变得模糊不清,这必然会带来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若延伸产品n在市场Market2上没有明显竞争优势,不能成为该市场的类别品牌,那么受消费者心理首因效应的影响,消费者凭借习惯思维和使用经验,会固执的认为,品牌Brand是m产品的代名词,导致延伸产品n无法被消费者接受。

第二种情况,如果延伸产品n在Market2市场上有绝对竞争优势,根据消费者心理的近因效应,大众会把品牌Brand的类型定位从Market1市场转向Market2市场,使Brand成为Market2市场的类别品牌。这样在延伸产品崛起的同时,无形之中削弱了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 第三种情况,若Market1,Market2市场竞争都非常激烈,顾客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间徘徊不定,品牌在Market1和Market2市场上都无法成为产品特定属性的代表,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原本清晰的焦点变得模糊不清,逐渐被消费者淡忘。留出来的心理空隙会被其他品牌填充。此时,强势的竞争者品牌可能处于顾客游离不定之际,在Market1和Market2市场上对产品m和n逐个突破,使主导产品和延伸产品全军覆没。

三、根据上面三种情况,品牌延伸应该注:

1、延伸产品和核心品牌的相似性要强。AakerandKeller(1990)通过市场上的品牌案例的分析,得出延伸产品和原有产品之间的适应度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互补性,延伸产品和原有产品有共同的使用特性;替代性,延伸产品和原有产品在使用方面可以相互替代;传递性,延伸产品体现了原有产品的技术。

2、对于产品概念延续性方面,在延伸到不同种类的产品时,威望型品牌延伸比功能型品牌延伸更容易成功。威望型的品牌在顾客的心目中是与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豪华,地位相联系的,当品牌延伸到不同类的产品后,顾客立刻把诸如豪华、地位之类的观念用到了新产品上,这样新产品就更能获得成功。

3、强势品牌的延伸比非强势品牌的延伸更容易成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的寿命。在Sullivan(1991)的研究中,品牌年龄越大,顾客对品牌的意识越强品牌的促销费用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的不同也可以用"附加值"来概括。品牌体现了产品的一些附加价值,虽然对购买者或使用者来说是无形的,但这些附加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

心理小论文范文六

目前学术界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有的从整体的角度对创造性人格进行界定,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反映创造者的整体精神面貌"①;有的侧重于创造性人格的非理性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作为创造性的一个动力因素,"是影响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智能表现的风格与特征。"本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也可以称为创造个性,由创造性人格倾向性、创造性人格心理特征和创造性的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其中,创造性人格倾向性是创造性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动力;创造性心理特征是创造性人格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构成创造性人格差异的重要方面;创造性自我意识是人的创造心理能动作用的体现,对人的创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调节、控制,有利于创造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创造性人格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对人的创造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学生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除了具有一般创造性人格的共性外,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充满成功的自信心、良好的合作精神、求异性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自我超越、适度的冒险精神、充足的勇敢精神。

一、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现状

本研究以某市高职生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科学处理了性别分配、生源分配、学校类型分配,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掌握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格问题的个案材料及各种相关信息,其研究结论能较真实地反映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状况。综合调查、访谈结果,研究表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质疑精神的欠缺、勇敢精神的缺失、好奇心的丧失、想象力的匾乏等;二是高职生创造意识淡薄,创造精神不足,创造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创造性人格所需要的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兴趣的广泛性、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人格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1、忽视个体发展的价值观。我国部分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准则与群体一致比自我表现更有价值、更为重要,人们应努力去迎合他人的期望,以集体利益为重,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严格按照集体规则行事、按照各自所任角色及所处地位行事,主张步调一致,排斥个性张扬。传统文化对集体利益的重视,不仅使高职生养成了较强的集体意识,促使他们从小懂得压抑自己的欲望以顾全大局,也使高职生形成对规范的强烈遵从意识,从而缺乏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冒险意识及敢于打破陈规的思维意向。

2、强调自抑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巨通过积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潜在并且全面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行为表现上,不愿出头露面地表达不同的见解,不敢别出心裁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得高职生往往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最终导致创造性的埋没。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随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原本就很重视安全、不喜欢冒险的国人对子女有了更强的保护意识,导致培养高职生勇敢性格的社会条件越来越有限,导致高职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机会,形成过分依赖、胆怯、保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性格特征,这种保守型的性格必然导致高职生缺乏探索精神。

3、过高的家庭期望。当今,我国的父母大多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愿望。父母渴望将高职生的一切设计得完美无缺,他们既设计高职生的现在,也设计高职生的未来,从高职生的幼年起就精心设计了技能培训内容,以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为使他们在将来的求学、就业中具有优势。但并非父母的所有期望都能促进高职生创造性的发展,如果不考虑高职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就会使高职生感到压抑、困惑,甚至自卑。

(二)学校教育因素

1、教师权威过于强大。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思想影响颇深,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权威的地位,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以长者的身份引导和支配学生,而高职生也习惯于盲从教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指导,不敢冒失地怀疑和否定教师的观点。在教师权威过于强大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易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最终影响高职生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2、过度追求正确率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材里的知识,并通过反复做习题而熟记这些知识,我国各类课程的教学训练都过度追求正确率,不能容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以消灭错误为目标的训练过程,容易使高职生形成谨小慎微、害怕出错的个性,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是相对立的,另外,过度追求正确率使高职生在害怕出错的同时,也使高职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3、忽视个体差异。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个性化教育非常薄弱,高职生表现出思维方式趋同,创造意识不强。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我们的教师成了"园丁",人学前学生充满幻想、活力和童稚,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就像从一个模子里走出来那样,单调机械,丧失个性,我国统一的教学体制,仿佛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标准件,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的考试来规范学生。

三、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21世纪是不断创新的时代,国家的兴衰直接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创造,培养高职生具有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改革异化的考试方式。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评价,考试作为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无论是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还是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都决定了学生在考试前必须背诵、记忆大量的知识;以课本为限的考试范围,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在狭窄知识范围内的机械强化训练,考试只是测查了人脑的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任何事业的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头脑内是否装了足够多的现成知识,而是取决于是否会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并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得出独创性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考试应从考核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核学生搜集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信息的能力,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改变落后的教学评价机制。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创造教育的发展。现在,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在的学校评价机制,评价的是学生的成绩、数据,而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心情、和谐、幸福。上级主管部门应从培育人的大计出发,真正倡导弘扬一种培育人的教育,给我们的后代一种良好的教育,让高职生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创建者。

3、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念。孩子上学时,家长叮嘱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听老师的话",一部分中小学老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由此使高职生从小就形成了"在家听家长的话,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课间听学生干部的话"的习惯。当我们以"听话"为标准管理学生时,"盲从"由此而生,老师的话全是对的,听从老师的意见就不会出问题;课本和参考书上写的全是对的,不用再去探索、研究,慢慢地大多数高职生变得不敢独立思考,不善于探索创新。教师和家长应利用一切教育机会,使高职生逐渐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否定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批判现有的知识。观、自卑、抑郁、多疑等不良隆格特征,甚至导致其心理变态,表现出反社会性。可以看出,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不融洽的家庭气氛容易使高职生服从、懦弱,甚至产生精神疾病,阻碍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4、采取民主型的养育模式。父母的养育态度和养育行为在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创造性儿童的父母,很少具有专制性,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而高智商儿童的父母更重视礼貌、好学、上进等社会外部特征。父母的养育模式对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如果父母对高职生采取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高职生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高水平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心理水平高的高职生比其他高职生更善于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社会的压力,因而他们的创造成就也更高。

5、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家长应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存在的环境,给高职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高职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家长应采取多种手段,全面开发高职生智力,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发现高职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引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创新性,使高职生各方面的天赋和能力不受压抑,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让课堂教学焕发创造活力

1、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每一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狭窄的人往往孤陋寡闻,缺乏创造性;兴趣庸俗的人往往品德不良,不可信任;兴趣肤浅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不思进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高职生的兴趣,利用高职生的兴趣,引领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本人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善于设计问题情境,上课时让高职生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创造意味着打破以前的观念,甚至还要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开始时可能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会受指责,遭嘲笑,可是创造就必须冒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克服,所以需要有勇气,敢于承担风险,愿意付出代价,并且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现在许多高职生习惯于根据教科书进行思考,不愿意动脑筋进行艰难的创造性活动,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必须从激发勇气开始,如果高职生长期缺乏勇气,就会变得胆怯,不敢创新,因循守旧,因此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去怀疑权威、怀疑课本、怀疑教师,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错误,敢于向权威挑战。

3、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自信心。自信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成长、成才、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创造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创造要打破人们以前的观念,这就需要创造者有主见、有决心、有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高职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宽松环境;善于为高职生"设置"适度的需要发挥创造才能才可解答或完成的疑难、课题、训练、活动,并鼓励他们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在探索活动中去取得创造的成功;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