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6-30 23:17:50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音乐欣赏课程与素质教育

为了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针,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目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程则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音乐欣赏课更是被纳入到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其中包含《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课程提高道德水准、审美水平、智力层次,形成青年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音乐欣赏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或多或少与音乐存在着联系。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音乐艺术工作者。通过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形成由低及高的感知、体验、理解、联想的价值品评阶段。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普及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了大学生内在的审美修养境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1.音乐欣赏课程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载体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音符号,用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音乐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对于社会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乐记》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这些都说明音乐作为感性的艺术形式传播着理性的社会道德,在培养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精神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乐理知识,了解乐谱的渊源,在品鉴乐曲的同时,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和品质。如广为流传的古筝曲《苏武思乡》,乐曲取材于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载,但始终坚定不屈、忠汉不移的典故。

乐曲一开始采取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使人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两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的暮年苏武手执羊鞭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苏武远离中原,困居他乡的苦闷心情;接着曲调渐趋明朗、激昂,表达出苏武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怀念,以及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愿;乐曲结束时,多次出现用苍劲有力的扣指奏出的低沉愤懑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忠于汉朝的崇高民族气节。整个音乐对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示范意义。

2.音乐欣赏课程是健全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音乐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中发现美,便进行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欣赏其中的绝响,理解其中的乐动,感悟其中的韵律。

音乐欣赏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透过对美妙的音色、优雅的旋律、律动的节奏、丰富的和声、清晰的结构,获得美好的审美感受,从而感受到美的内容、美的情绪。情绪是音乐欣赏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所以大学生聆听《好日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一定好好珍惜;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内心会激昂,热血会澎湃,振奋整个精气神;吟唱《雨花石》的时候,会感到时间的恒远、岁月的沧桑和事物的坚贞;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仿佛又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往事的悲伤,感受人生之无常。这种通过声音感受的艺术审美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自觉生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3.音乐欣赏课程是打造大学生健康身心的有效手段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声乐,如同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练习管弦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性、敏锐性。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音乐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声乐、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劳动,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同时由于要求的精准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演奏,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机敏轻巧的细心。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还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音乐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音乐作为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声波频率会引起体腔反应,声压可刺激大脑皮层,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上的和谐。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急躁、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音乐欣赏课程应因势利导,引导在校大学生倾听经典剧目。

三、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思考建议

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步成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方面,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结合时代气息,高校将特色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例如,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单一,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创意。大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掌握的音乐知识和具有的音乐素养依然较少。针对音乐欣赏课程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时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创新,实现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设置不同的音乐场景,让大学生放下听不懂的包袱,引领大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由于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感觉音乐难以欣赏,尤其是严肃音乐。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大学生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去感受不同的曲风,或舒展的、或安神的、或愉悦的、或激动的、或澎湃的,让大学生沉浸在曼妙的音乐氛围中。

与此同时,在播放的过程中解释不同音色、节奏、旋律的特点,使大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形式及各种乐器的器质。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使欣赏音乐过程生动鲜活,潜移默化,更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无限放松,享受超乎听觉和情绪之外的东西,让音乐去激活青年的生活阅历与人生感悟。

其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比如赣南采茶乐,属于闽粤赣客家民系地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

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像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入进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中,既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开设了音乐校本课程,又结合健身阳光体育活动,让采茶乐的内涵、曲目、表演形式充满趣味性,编排了独具一格的采茶韵律操,达到健与美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对客家人的音乐文化的演习,自觉地增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音乐修养水平。

最后,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更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风校貌的直接体现,是高校集体意识和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高校精神的纽带,是吸引和团结师生的精神磁场。

要善于将音乐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因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作用,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起团结、友善、互助的集体氛围。同时也可借助校园文化来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将课堂直接对接舞台,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表演中欣赏音乐魅力,在音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调节作用。音乐欣赏课程要从培养大学生兴趣着手,挖掘创意原动力、锻炼表达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可以结合体操、舞蹈、武术等运动项目开展音乐欣赏教育,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形象的必要手段。音乐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愉悦和精神慰藉,还可以引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对稳定情绪有特殊的医疗功效。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