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文章 2019-06-30 23:33:54 1个回答   ()人看过

俗话说,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很多人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只是在不同时代,人们勤俭节约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今天,本版邀请出生在不同年代的行业职工讲述自己或家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小编为你整理了我家勤俭节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吃隔夜菜的妈妈

妈妈吃了一辈子的剩菜。妈妈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买不起冰箱。妈妈觉得如果把剩下的饭菜倒掉太可惜了,便请木工师傅做了一个碗橱。妈妈特别交代,碗橱靠墙的一面要做成木头的,其他三面全用纱窗,这样方便空气流通,隔夜的剩菜不会变坏。

爸爸身体不太好,不能吃剩菜;我在家最小,也不吃隔夜菜;哥哥不太挑剔,可那时他正长身体,妈妈总会让他多吃好东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吃剩菜的就只有妈妈了。饭桌上,我们的筷子总是掠过盛着隔夜菜的那个碗,去夹新鲜的菜;而刚刚从厨房里忙完的妈妈,就着剩菜吃饭。她总是吃得很安静,没有我们偶尔吃一次隔夜菜时的愁眉苦脸。

为了让正长身体的我们不缺营养,妈妈靠着她和爸爸微薄的工资勤俭持家。爸爸身体不好,需要常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于是,妈妈总是变着花样做馒头、花卷,包饺子、切面片。每到春节的时候,妈妈把大块的猪肉切成丁,用作料拌匀了做香肠。她把肠衣一端套上一只漏斗,漏斗里盛满肉丁,然后把肉塞到肠衣里。一根肠衣塞满的时候,她用粗线把两头扎紧了,再找来一根针,在香肠上刺上许多小孔挂出去晾晒。当胖胖软软的香肠变成满是“皱纹”的“小老头”时,就可以吃了。妈妈把蒸好的红色香肠切成薄片,在盘子里铺了一圈又一圈。有香肠吃的一顿饭,一家人总是吃得很开心,可妈妈究竟吃了几片香肠,却从没有人注意过。

爸爸去世那年,我高中毕业,哥哥也正好大学毕业。两个孩子都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一向不善交际的妈妈忽然变得异常坚强,很快就把我们兄妹俩妥善安排好了。读书、工作、成家……我和哥哥吃着妈妈做的新鲜可口的饭菜渐渐长大了,妈妈却吃着我们剩下的隔夜菜慢慢变老了。

自打为人妻、为人母以后,我也常常煮饭给家人吃。现在家里有了冰箱,剩菜也常有。饭桌上,我总是把新烧好的菜推到对面去,把剩菜放在自己面前,看到家人吃得很香的样子,我心里没有一丁点儿苦楚,有的全是欣慰和满足。我想起小时候的饭桌来,那时妈妈吃着隔夜菜,心里大概也是这样的感受吧!

二、不选贵的,只选对的——说说我的交通工具

作为一名出生于1985年的青年,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我觉得,老一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观固然可贵,但在当代,理性客观的勤俭观应该是环保消费、节能消费和品质消费。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消费观。刚上班时,我想买一辆汽车,以方便出行。可后来发现,家里离单位只有一公里,上班用一辆电动自行车就可以解决,长途外出可以乘坐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买了一辆电动车。预算从十几万降到三千元,在汽车盛行的时代,我的这一行为还被一些朋友“嘲笑”了一番。一开始,我骑着“小毛驴”在路上穿梭,乐呵呵地跟堵在路上偶遇的同事打招呼,同时还沉浸在每天能多睡15分钟的快乐中不亦乐乎。

可有一天下班时,我的“小毛驴”突然停在路上不动了,昨晚明明充电了啊!看着一辆辆车从我身边驶过,我懊恼地推着电动车寻找修理行。好不容易推到一家修理行,没等我说完,修理师傅头也没抬地说:“要换电瓶了!基本上都是一年换一次。”

看着店门口十几个被置换下来的电瓶,一股罪恶感油然而生:这么多电瓶该产生多少铅污染?然而,短暂的罪恶感很快就屈服于现实,我赶紧掏了200元钱换了一个电瓶。心里还自我安慰:相比开汽车的尾气污染,这应该是“小巫见大巫”了吧!

不久,年关快到了,路上的车子骤然多了起来,常常堵得一点缝儿都没有。有时,好不容易找着一个空子,我便赶紧骑过去。有好几次,我刚好赶在上班时间的最后一秒签到打上卡。我猛然醒悟,原来,电动车也有堵车的时候!经过这些“磨难”,我毅然决然地买了一辆自行车,真正迈入了“纯低碳时代”。上班时,我穿着工作服、踩着高跟鞋,骑着一辆小型可折叠自行车,一度拥有很高的回头率。

如今,天气好的时候,我会骑自行车出行,雨天时干脆走路上班。虽然付出了少睡15分钟的代价,但带来的好处更多:环保就不必多说了,就个人而言,时间上更自由了,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省去了去健身房的时间和费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捡夏和拾秋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每当看到“勤俭节约”四个字,我就禁不住回忆起往事。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两件事:捡夏和拾秋。那时家在农村,大人们忙着赚工分,我们小孩儿除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常去野外摘野菜、刨蕨根、挖葛参,当然捡夏和拾秋也在其中。

立夏过后不久,小麦就开始饱满起来,一个个鼓起肚子,夏风吹过,金黄的麦浪一波又一波。终于等到麦子收割了,我们早早守候在收割地旁,看着大人们挥汗如雨地劳作,有时帮他们递上毛巾擦擦汗,有时递上一瓢水让他们解渴……好不容易等他们收割完,我们就把眼睛瞪大,像老鹰一样追寻自己的猎物:收割或扎捆时折断的麦稞、杂草丛中遗漏的半截麦穗都是不错的收获;有时我们会在灌木或荆棘旁找到几棵没有被收割走的半青不黄的麦子。这时发现者不会独吞,一定会把大伙儿叫到一起参观战利品,最后一起分享。现在我才明白,那或许是大人们有意留下的。小孩子不懂大人们的苦心,只知道捡了麦穗就可以回家让妈妈磨成面粉包饺子吃。

捡夏很辛苦,顶着炎炎烈日,东山奔西坡跑,一天下来,收获往往也不多。拾秋就不一样了,是到大人收获过的红苕地捡拾和挖掘他们遗漏的红苕。挖红苕是个时令活,劳动量大,时间紧。大人们为了赶时间,活儿就做得不那么精细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对如何拾秋颇有心得:找遗漏的薯藤。割薯藤的人和挖红苕的人分工合作,割藤的人只要割完藤就算完成任务了,大的薯藤扯不出又易断,为了不误功夫,大人们一旦扯断便不会再理会。机会就在其中,那些粗大的薯藤往往伸得很长很远,有的伸到田垄之外,沿着垄沿一路攀附下去,扎根安家;有的一路跑到杂草丛中或灌木林中“躲”了起来,慵懒地躺在里边“睡”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懒鬼”,我们毫不客气,一把就把它们扯起来,从头牵到尾,一根根茎须上牵着一个个小红苕头,从大到小排过去,像极了一串风铃,在风中不断晃动着。

往事如烟,过去的终究过去了。如今的孩子大多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写下这些文字,只希望孩子们能多听听老一辈的勤俭故事,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之维艰”,就足够了。

四、记账本相伴的日子

前些日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母亲问我以前的一些东西还要不要,顺手递过一个黄色笔记本——读中专时的记账本。记账本勾起了我对过去岁月的回忆。眼前浮现出20年前,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在即将熄灯的夜晚,认真回忆当天所有的花销,并详细记录下每一笔消费的时间、地点和金额的情景。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一个出生农家的孩子来到省城太原求学,除支付学费外,还要花费远高于农村很多的生活费。父母每个月最多只能给我提供100元生活费,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活费,我开始了记账的日子。

起初,我把一天的伙食费定在三元左右,设想着除了早餐一块酱豆腐和一个馒头外,午餐和晚餐还有余钱吃一份最便宜的炒菜。可是结果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到了二十几号的时候,钱包就已经捉襟见肘了。细心查看记账本,我才找到了原因:我不仅要解决一日三餐,还得考虑生活用品以及休息日外出的交通费用。记账本的作用初步凸显。

同宿舍另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也遭遇了与我相似的情形。于是,商量之后,我们俩开始合伙吃饭。早餐的酱豆腐两人共吃一块;午餐可以打两份不同的菜,改变以往单一的菜品;晚餐如果肚子不是很饿,两人有一份菜就足够了。每周结束的时候,我俩把总共的花销统计起来,核对原先的计划,看有无出现差错,如果有超支的情况,一定得找出原因。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的花销习惯,让我们的支出慢慢走向正轨,也实现了节约最大化的目的。

不光如此,我们通过到书店查地图和亲身体验,还设计出了经常要去的图书馆、免费活动广场、折扣较大的生活用品店等地的公交路线图。那时的太原公交是分路段计费,我们经过实践测算出了坐哪路公交最佳、从哪站下车费用是最节省的。这些路线图也被详细地记录在了我的记账本上。

虽然生活费有限,我们的生活却逐渐变得滋润起来。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节约经验得到了很多来自普通家庭同学的认可,他们纷纷效仿我们的做法。有时候,同学要是有找不到的地方,就来找我翻翻记账本,看坐哪路公交合适,更重要的是能否省一点车票钱。

就这样,记账本成为我中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子一天天流逝,记账本的空白部分也越来越薄。我怕纸张不够用,便找了很多大小差不多的纸,让一位在学校档案室工作的老师帮忙用订书机把纸和记账本订到一起。记账本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一直用到中专毕业。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虽然不再记账,但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每逢同学聚会时,谈到这些回忆,我们都感慨颇多,与记账本相伴的那段日子,何尝不是我们一生最应铭记的岁月?

五、吝啬妻

妻子和我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村。相似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相知、相恋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我上班,她在家里操劳。后来,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日子过得也算舒适。

妻子是一个非常勤劳、节俭的人。过去住在农村,她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穿戴,这不能买、那不能花,邻居常喊她“吝啬妻”。住进县城后,她依然如故,“吝啬妻”这个名字很快在邻里间也叫开了。

妻子一年到头难得去集市或商店几回,即使偶尔去一回,也常弄得我很尴尬。一次,为了把她与我结婚时买的那件旧衣衫换下来,我把她拉到一家成衣店。那家店店面大,品种也多,可挑了半天,她除了在一件紫色衣服前停留了一下外,竟没有看上一件。我很生气,在成衣店门口大声向她吼:“人活在世上不穿不带、不吃不喝有啥意思?这么多衣服,你就挑不出一件满意的?”妻子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不,倒有一件紫色衣服挺好看,就是太贵了,要138元!”我带着情绪嚷道:“那你就等便宜了再买吧!”

那年,女儿考上大学,学杂费累计8000元,这对我们这个刚进县城的小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开支。女儿报名那天,妻子没有丝毫犹豫,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万元从银行全部取出来递给了女儿。后来的几年里,妻子也从未借过别人一分钱,全部用自己节俭下的积蓄供女儿一直读完研究生。

由于妻子过日子省吃俭用,家中除弄点野菜凑合吃外,平时很难吃上瓜果和鲜菜。一次,家里要来客人,她不得不去菜市场。她先在西红柿、黄瓜摊位旁边逗留,后在辣椒、茄子摊位上讨价还价,最后又买了两斤肉。我看着她拎着大袋小袋,红的、绿的、青的,荤的、素的,样样齐全,心想:妻子这回怎么这么大方?下午送走客人后,妻子突然不见了踪影,我寻了一圈,发现她正在卧室里用笔写着什么,悄悄走近,才发现她在记录当日花销流水账。我屏住气仔细看着,只见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连花费五角钱也记在上面。

妻子对于日常开支有着严格的条理:她先把每年的大概收入计算出来,留足积蓄后,把余下的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再把当月的那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她每天清晨取出一小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当拿到当日的费用后,她要仔细权衡,只许剩余,不准超支,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每日余下的钱除特殊费用之外,她会全部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人称“吝啬妻”的妻子其实并不吝啬,也并非舍不得,只是更善于精打细算、更注重勤俭节约罢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