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教育观和顶尖联带发展新说的论文

文章 2019-07-23 19:39:33 1个回答   ()人看过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其中,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了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和广大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目标教学法到诱思探究教学论,从高阳模式到生本教育,很多专家、学者的教育新观念丛生,我们学习,我们成长,我们反思,我们也有自己的教育观念。

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除了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还有自我教育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不能改变外部的决定因素时,自我觉悟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法宝。

一、什么是意境教育观

意境教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灵感、解放思想、提升意境,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而进行自我参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教育活动。意境教育的载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是围绕着受教育者开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从内容方面来说,可以是关于课本知识学习的事,也可以是关于学生交往的事,还可以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事。比如:有的学生在某学科学习上不努力、不钻研,可以从学习态度的角度,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明确“做事要认真,做人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除敷衍了事的坏习惯”等人生道理。再比如:有的同学乐于助人,注重和谐同学关系,可以从道德情操的角度,进行表扬鼓励,使其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生活信条。可以说,意境教育提倡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教;学什么不重要,关键看怎么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从形式方面看,可以是交谈活动,也可以是实践活动,还可以是意念活动。比如:可以通过日本9.0级大地震,发表对“幸福”的看法,互相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让其进行自我反思,知道“安静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幸福感。再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同学们失败了,可以从失败的原因分析,使其明确“不经历风雨,就不见彩虹”、“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等道理。这样说,意境教育提倡的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一种启发,“表扬是一种教育手段,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激发状态,改变原来的行为习惯”。

从教育的类别来说,意境教育属于德育范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形成“阳光、快乐、积极、感恩”的心态,达到提高自身境界、提升思想层次的教育。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人的生活层次,影响着生活的品质、幸福感指数。

二、“顶尖——联带发展”新说

“五个指头不一样长”,很多人误认为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齐头并进”、所有学科“面面俱到”,这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尽可能充分地全面发展是共性,是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成了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独特的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发展的较好结合,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不但有统一标准、重视基础性,又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很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优”人才,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向”,只不过在数学和英语方面,有较多的“偏科生”。以前我们总是在进行“纠偏”,即要求学生把有兴趣、有较高成绩的学科暂时“缓一缓”,集中精力把相对较差的学科进行“补偿”,而这种“补偿”往往是学生难以接受的。

我们能不能“逆向思维”,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建立和学生兴趣的联系点,从“强势”学科入手,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真正喜欢的地方入手,将学习的能力发展到“顶尖”,然后,将这种学习能力发散到其他学科,乃至于“弱势”学科,甚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达到“联带发展”的目的,使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全面,成长为一个具有个人特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一番新天地”,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说是同学们喜欢我,喜欢我的教学风格,不如说是我更加顺应了学生的“喜好”,为同学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首先,要通过和学生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然后,通过意境教育观的指导,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服务”;最后,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展示学生的潜能和亮点,实现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觉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他的天性得到了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我有我自己的“草根”教学风格:第一,体现生本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第二,创设“意境教育”氛围:宣德教化、怡情智深、感悟创新;第三,使用“问学式”教学法:问题导学、论证演练、自评反思、意境升华。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素质教育案例,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我的教育观念我做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陈至立《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