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周恩来故事

文章 2019-07-01 06:22:17 1个回答   ()人看过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故事,欢迎阅读!

1、周总理与机长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2、周总理与一只钢笔的故事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3、寂寞的求学时光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父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因为大伯母远在天津,所以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周恩来的到来使大伯父非常高兴。大伯父喜欢喝绍兴黄酒,因此常常让周恩来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的时候是夏天,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他先在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就是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好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很高兴。

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里,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

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录到《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

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所以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着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着作。他还在课外读了诸如《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着作,他特别喜欢《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足球场上的“小老虎”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南方到北方很不适应。冬天,沈阳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守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定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沈阳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

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锻炼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5、影响一生的事件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非常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的南面沙河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塾先生,他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一次,这位老先生带着孙子和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经历,尤其是自己参加日俄战争经历。何爷爷讲述的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

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老的媳妇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

何老先生做梦都盼着祖国的强大,他满怀期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了一副对联,他说了上联:“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出了下联:“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6、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7、细微之处见真知

1911年年底,周恩来已经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念了快两年的书了。

这一天,学校的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他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大家为什么要读书?”

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魏校长提出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位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魏校长摇了摇头。魏校长又问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魏校长叹了一口气。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走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那时的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不久前,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得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少年的周恩来就立下了宏伟的志愿,他的一生也是为此奋斗的一生。周恩来以他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人,乃至于全世界的人的楷模。坚韧、聪慧、无私而又达观,并不是这些溢美之词可以尽述周恩来的人格与品行。当很多年前,他还是个懵懂的江南少年的时候,许多可贵的品质就已经在他的身上悄然流露……

周恩来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着知识,磨炼着意志,许多人生的轨迹,似乎在读书求学的少年时光就已经慢慢形成,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发人深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