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励志故事

文章 2019-07-01 13:20:59 1个回答   ()人看过

哈佛大学的就像镀了金边的名衔,但是它今天的显赫名声是众多的学府学子们一个个让人泪目的鼓励经历成就的,他们的故事可以带给我们鞭策和激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哈佛大学的励志的故事,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一

他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但是最后他到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去读书。他的经历是这样的:中专毕业后分到了山西内地一个小县城的县政府工作,工作两年以后,他觉得在县政府的工作平庸无奇,而且周围的人都不思上进,平平淡淡。人就怕你想要比周围的人过得更好一点,于是他就想要比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于是他就背着个破书包来到了北京。在北大旁边租了个小平房,开始自学高自考。

这样在北京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这个考试,拿到了高自考大专的文凭。其中他在学习的 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北大的教师和同学,这些人就鼓励他考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那时北大还接受大专生考硕士。于是他拿到高自考大专文凭后就开始准备北大政治系 研究生的考试。经过两年艰苦的努力,他竟然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曾经做到北大研究生会主席。

在北大上了三年研究生后,他只想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并没有想到要去国外留学。但是在上班的时候,他看到周围的同学好像 都有毕业后留学的打算,他意识到留学对于他的工作和事业的重要性。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新东方的一个教师,经新东方教师的分析,觉得他出国留学很有希 望,唯一要准备的就是要通过TOEFL和GRE的考试。于是他又要定决定,考TOEFL和GRE。结果边工作边学习,准备了两年多,因为他的英语基础也不是很好,最后他TOEFL考到了60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有了TOEFL和GRE的分数,他就有了出国最基本的条件。

于是他就开始联系国外的大学。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想联系美国很一般的大学,但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他有了联系好大学的想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联系 哈佛、耶鲁等学校。最后他就被哈佛大学录取了,但是哈佛大学没有给他奖学金,于是他又到处借钱做自我担保。在签证时签证官一看他是去哈佛大学读书,只例行 公事问了他几个简单的问题就给了他签证。因为他没有奖学金,所以到了哈佛以后过得很艰苦,第一年拼命地学习,结果成果优异,第二年哈佛大学就给了他奖学金。1999年7月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我们曾经请他来新东方演讲。他虽然目前服务于世界级大型金融机构,但据说一直想寻求回国发展的机会。他最近还和我联系,希望在中国干一番事业。

他的奋斗过程很艰苦,也很令人佩服。从一个中专生奋斗到哈佛大学,他整整用了10年时间。但他这奋斗的十年,是踏实奋斗、目标明确的十年,是充满可以 实现目标的十年。他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去哈佛读书,他只是想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研究生文凭。但正像我刚才说的,当第一个目标达到了,肯定会有更 高的第二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实现了,肯定会有更高的下一个目标。只要为了目标奋斗,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二

1637年冬天,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移民到了新大陆,他住在查理斯镇,与那所新成立的学院(当时还没有正式的校名)仅一河之隔。哈佛当时的梦想是成为查理斯镇教堂的助理牧师,可惜他在新大陆活了不到一年,1638年9月,年仅30岁的哈佛因患肺病死于查理斯镇。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的图书(约400本)捐赠给河对面那所学院。这是该学院创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为了表示感谢,州议会决定将这所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

哈佛所赠的780英镑捐款,是当年该校全年财政拨款(400英镑)的近两倍,这在当时是一笔了不起的收入。校方用这笔钱开发了不少的“硬件”和“软件”。但哈佛所赠的400本书却遭了厄运,它们毁于一场大火。只有一本书因一个学生前一天晚上借书未还而免遭劫难。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个学生第二天去归还那本珍贵无比的“孤本”时,当时的哈佛院长亨利邓斯特还是以“借书不得带出图书馆”这条校规开除了那个为哈佛校史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

哈佛本人出生在英格兰,他曾有过不少兄弟姐妹。可惜发生在1625年的一场瘟疫,夺去了他父亲和四个兄妹的性命。哈佛本人也是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女。约翰哈佛当年凄凉地死在查理斯镇的小木屋里时,一定会为不能在新大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悲哀。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河对面的那所学校不仅以自己的姓名来命名,而且最终成为整个新大陆乃至全世界最出色的大学之一。

今天哈佛大学的校园正中,坐落着约翰哈佛的铜质雕像。这座闻名的雕像完成于1815年,底座正面镌刻着“John Harvard, Founder, 1638”(约翰哈佛,创始人,1638年)。不可思议的是这简单的几条信息竟然无一正确。首先,雕像是在哈佛去世很久后制作的,当时没有照相之类的技术。据说制作者根本不知道哈佛的真实模样,只能凭想象去塑。所以,今天人们看到的可能绝非哈佛先生本人的真实形象。再者,哈佛不是这所大学的创办者,而只是建校时最早的捐款者之一。还有,哈佛创立于1636年而不是1638年。尽管如此,这丝毫没有影响世人对这座雕像的敬仰之情。

也有资料认为,163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伊顿和哈佛在“新城”创立了这所大学。因为校长伊顿和牧师哈佛都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后来将学校的所在地该名为“剑桥”。由于校名承袭重大的捐资、捐书的习俗,以“哈佛”命名以资纪念。

哈佛大学拥有大大小小90多个图书馆,藏书共计1300多万册,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体系。在这些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落于哈佛校园中央,气势宏伟、庄严肃穆,这就是著名的“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

哈里韦德纳是哈佛大学1907届校友,他的父母是当时两个巨商的后代。哈里在哈佛读书期间即迷上了藏书。大学毕业后,他并未继承祖业,却很快成为颇有名气的藏书家。1912年3月,24岁的哈里赴英国伦敦出席几个藏书拍卖会,同时与父母一道参加“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那场著名的海难发生后,根据“女士和小孩”优先的原则,哈里的母亲和女仆得以优先登上救生筏,而哈里和父亲一起遇难。

说来也怪,哈里23岁时就留下一份遗嘱:日后若有不测,所有遗产留给母亲。深明大义的韦德纳夫人曾目睹儿子和丈夫葬身冰海。悲痛之余,她命令在欧洲的仆人,不管拍卖会上书价有多高,定要购进儿子生前想收藏的全部书籍。随后,韦德纳夫人向儿子热爱的母校捐款200万美元,修建了这座纪念图书馆,并将哈里生前珍藏的3500册稀世图书捐献给该馆。考虑到哈里的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名人,韦德纳夫人特地要求把图书馆取名为“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三

据美国《星 岛日报》报道,18岁的洛金斯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朗岱尔的伯恩斯高中校内外的佳话。她因父母吸毒居无定所,幼年已无家可归,成长过程中种种条件都让人觉得她不可能出人头地,然而靠着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同校师生的帮助,今年暑假后她将升读哈佛大学,成为伯恩斯创校以来第一个哈佛生。

洛金斯形容,童年时家中既没有电力,也没有自来水,她与兄弟要走20分钟的路到公厕取水,又记得小时候可以连续2、3个月不洗澡,连续几星期穿同一套衣服回校,她说,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异于常人,只记得同学会取笑她是“脏孩子”,直到初中,同学间的言语仍会让人难以忍受,有时会让她哭着回家。

转到伯恩斯时,洛金斯短短的高中生涯中已是第四次转校,导师巴瑞特记得,有次洛金斯向老师说,因为家中没有电灯,也买不起蜡烛,晚上读书做功课都很困难,老师知情后马上答应供应蜡烛,后来知道洛金斯家中也没有自来水,再让她和同校读书的兄弟用更衣室洗澡,又帮这对孩子洗衣服。

随着学期渐过,另一名导师普特南发现洛金斯天资不俗,破天荒让她加入北卡罗来纳州只为优异学生而设的夏令学习营,又在其他同事斥资下为她添置衣服。

夏令营之后的学年,洛金斯有天发现母亲和继父不辞而别,打听后才知道两人搬去了田纳西,当时导师普特南问洛金斯有什么打算,洛金斯回答说想留在伯恩斯,“想在同一家学校留两年”。学校考虑到洛金斯再过半年就满18岁,于是马上安排配合,让洛金斯在校车司机夫妇的家中寄宿。

人生中第一次有安定生活后,洛金斯的成绩突飞猛进,全科都拿到A级。普特南老师说,她最低分的科目是“成功入门”,只拿到94分,但考虑到洛金斯经历过那么多的难关,可说相当讽刺。高中最后一年,洛金斯最初报考北卡罗来纳州内四家大学,后来决心挑战哈佛,受她委托写推荐信的老师说,那封信自己改了无数次,因为洛金斯的故事,不可以在短短两页张中说得完。

招生结果的日子到来后,州内四家大学纷纷回复,表示愿意招收洛金斯,只有哈佛一直没有消息。到了最后,洛金斯打扫学校花园后,赫然发现桌上放着一封印了哈佛标志的信,忐忑不安地打开后,发现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