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是故乡明”的作文「推荐」

文章 2019-07-01 20:26:33 1个回答   ()人看过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下面请看语文迷网为您整理的佳作:

【有关“月是故乡明”的作文(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想不到,此时的我,也竟要与月、影为伴。我抬头一望,白露依旧是如此之纯净,而月也是如此之娇美。然而,一个固执的声音却穿过了我的耳畔: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啊,尽管有康桥明媚的柔波,尽管有夏威夷热情的沙滩,尽管有加利福利亚明媚的阳光,但,这些都远远抵不上家乡的那一轮明月。不是因为什么,只因只有它才能拨动游子心头上的那一根弦,而这一根弦,名曰思乡。

思乡?是的,正因它,才使得文人骚客们心存余悸,才使得那原本虚渺的景象在他们的笔下“柔情似水”,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小调,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惊世之作!

月,自古以来,便是家的代名词。月升月落,时间的流逝,有如白驹过隙,然而,流逝的时光,带走的是年少的稚气,挥之不去的,还是心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而今晚,月色正浓,身处异地的游子们,不知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感慨万千呢?

离家已有些时日了,不知我那年迈的老母亲身体是否安好?不知她是否还时常伫立在家乡的那一座小桥前,等待着她的儿女?

想到这,我的心中一片酸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那能千里共婵娟的明月,能把我的思念,深深地寄给我的母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用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而我想说得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苦短,又有多少个月明的日子?人在世,莫在于珍惜每一个有月相陪的日子……

【有关“月是故乡明”的作文(二)】

看着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没有往日的缺憾,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这才想起,原来今天是中秋。又是中秋了,不知道故乡的月亮是否也这样明朗。不记得有多久,没去过老家了。

还记得以前每次中秋,父母都会带我去老家看外婆,吃吃饭,与一群小伙伴捉捉蚱蜢。日子过的好不滋润,可是现在,我长大了,每次中秋,都有很多作业,也不愿意出去了。每次看见外婆,她都叫我多去一下她那,父母也是如此,只是我懒,不愿意出门,每回去看她的时间也总是只有那一点点。后来,外婆走了,再去那里,却没了往日过节的生气,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原来,外婆过的是这样的日子。

故乡土地上的房屋啊,从原来的杂草过膝变为一座座茅草屋,再从茅草屋变成四合院,从四合院变成高楼大厦……不管怎么变,它都是我的家乡,是我割舍不断的亲情,这里有我早已长眠的亲人,也有在这里紧张忙碌的乡邻……地上的,是忙禄,是紧张,也是轻快的,地下的,却是死气沉沉,是严肃,是悲壮……

今日,重回故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这片土地有着如此之深的感情。我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有我快乐的童年,有我心爱的亲人,有我伤心的泪水,原来自己对这片土地还有眷恋,那是一种魂归故土的眷恋,是一种落叶归根的眷恋……就算儿时的记忆不在,却唯独对这片土地,感到一种亲切,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亲切,是血浓于水的亲切,由不得你抗拒。

风,静静地地走开,留下忧郁的情怀;闪烁的星光中,总有一片令人心跳的活跃。街头余晖下的驻足,引来的只有幽幽的哭泣,相思的月亮啊,散发出乡情的气息,浓浓的暮色中,打不开的总是故乡的门。漫步在异地的土地上,心却飞翔在乡间的空中。如果我能够,我会化作一朵云,一朵故乡的云,永远飘荡在故乡的天空中。

【有关“月是故乡明”的作文(三)】

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 《月是故乡明》、同是游子 、只可惜、我永远写不出他那么动人的文章、只可惜、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学生。月是故乡明、关于我的故乡、我只是依稀记得门前那条汩汩的小溪、依稀记得我站水中捡石头 、母亲在溪边洗衣、依稀记得那个热闹的大院子、依稀记得妈妈抱着我在门前照的相 、依稀记得那个拄着拐杖、背弯弯的奶奶 、依稀记得那颗铺着霜的白梅、关于老屋、这是我而今仅存的记忆 。我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孩子、在我没有出生之际、甚至自我出生以来、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只是姐姐很小很小的时候见过爷爷、哥哥和我对这位老人都素未谋面、而关于奶奶、她在我的生命中存在过6载多的光阴、却与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不像别人的孩子那么宝贝、我自幼就没有爷爷、没有奶奶的疼爱、我不像别人的孩子那么幸福、我不是一个可以捧在手里珍惜的明珠 、尽管父亲最疼的是我、我也不像别人的孩子那么娇生惯养、我最听不惯大人们告诉我 、他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会做这样 、做那样、因为我也可以自豪地说、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照顾自己、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会做饭 、煮菜 、我不是一个温室里成长的花朵、尽管我也一样脆弱 、我不是一个能够无忧无虑的孩子、尽管我也一样太小。我的生命中、父母亲并不是永远在我的身边、尽管我那么幸福、可是、在我需要母亲和父亲、在我需要爷爷和奶奶的年代、在我还是一个孩子、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被迫经历同龄人那些没有的悲伤。尽管她一度说我太早熟、尽管她不忍看到我消沉的样子、只是、现实就是如此、我在需要爱的年龄 、在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在身边应该有很多玩具、有爱包围的年龄、就开始了我独立的生涯。月是故乡明、中秋之夜、我依然一个人、伯父去了中山、爸爸妈妈在增城、我依旧是一个过中秋之夜、我还是那个落寞的女孩、尽管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 、但我还是喜欢 寂寞 这个名词、尽管我从不快乐、但我还是向往 快乐 这个名词、尽管我明白、这不是他们的错 、却也告诉自己、这也不是我的错、我们谁也没有错。月是故乡明、但愿微光此刻、能照耀在老屋上空、甚至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关“月是故乡明”的作文(四)】

乡情多半是游子的专利,正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远去了故乡的山高水长,登上异地的高台,空留“长歌当泣,远望当归”的惆怅。人,是离不了自己的根的。即使身在千里,灵魂中仍有一根剪不断的红绳,牵着熟悉的乡土,扯着故乡的清音。

那些守候在故土的,或许会捧来他山之石称赞一番,或许会无意间哼一曲异域小调,甚至崇洋媚外地大放厥词,但,不可改变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传统精髓,受之于父母,润之于故乡的山水。人总是毫不自察地口是心非,谁会相信看惯了乡景,听惯了乡音的乡人竟会死心塌地移情别恋?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

如今,浩浩荡荡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以它沧桑千年的霸气占据着炎黄子孙的思想与精神之境。那《诗经》中的一湾碧水依然映着天空的色彩,那唐宋的明月依然撩动着国人的心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可能不为之动情?只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罢了,我们已融进了这种文化中,不辨物与我。

然而,与文化的浑然一体固然美好,但切勿把这种融入之境转化为审美的疲劳甚至思维的麻木。

西方的巨浪拍来,玫瑰比蒹葭更艳;异域的长风吹过,火鸡比凤凰更香。沉浸在西方的节日里,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炎黄子孙”、“华夏传人”、抑或是一群“追逐时尚的人?”

其实,过洋节只不过是人们借此娱乐,商家借此发财的一种手段。曲终人散时,人们毕竟还是要把靡烂的玫瑰和只剩骨头的火鸡扔在垃圾筒里;说得唧哩瓜啦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毕竟没有睡梦里迸出的家乡话来得贴心。追逐“时尚”的人们,你们且歌且舞吧!踏出异域的舞池,你们依旧割不断传统文化的根!

被传统文化浸大的我,也曾厌倦了那“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更曾在古琴曲中昏昏欲睡,但当我踏出国门,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又会使我深沉地眷恋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在异国的街头寻到了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当我在康河上听到了岸边中文的问候,当我用伦敦时间欢渡着几个小时前国人已欢度过的中华传统节日时,我竟是那么的自豪与感动。于是忍不住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忍不住哼起传统中国民谣,忍不住在英国的教室里与中国同学同写下诸如“欢庆中秋节”的中文。

是的,我们一直热爱着我们的文化,当作消遣的区区洋话洋节,难道可以永久占据我们的心灵?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