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错汉字的故事

文章 2019-07-02 01:46:37 1个回答   ()人看过

汉字文化博大而精深,一不小心就写错了。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写错汉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教书先生写错字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后来,有人把他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大堂审问.

“你教书经常念别字吗?”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字读成了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怕打,战战兢兢的说:“认罚!”

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拎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

先生回答:“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县官写字太潦草

县官写字太潦草。一次准备宴请客人,就写了条子派吏役去买猪舌,其中“猪舌”的“舌”字写得很长,吏役以为是买猪千口。便遍乡寻买,也只是买到500口。他便到县官那里哀求,想让他把要求减半。县官大笑说:“我让你买猪舌,怎么看成买猪千口啊?” 吏役回答县官:“以后若要去买鹅的话,写字千万要短些,不要写作买‘我鸟’!”

无赖当官

从前,有一个无赖,仗着自己有亲戚在朝里当官,经常无缘无故地欺侮老百姓。一天,他路过一片荒山,见一个农民在山上打柴,他硬说这片荒山在他家的祖坟后面,在山上打柴会破了他家的风水,不让农民打。农民争辩这是无主的荒山,历来有“谁打柴归谁”的规矩。于是,这个无赖又大耍起无赖来,操起农民的扁担,往农民身上打。农民手急眼快,顺势举起斧子去挡,“哎哟”一声,无赖的左胳膊鲜血直冒。原来,农民的斧子没有及时收住,把无赖的胳膊砍伤了。无赖怎么会甘心吃这么大的亏呢,他一张状子告到县里,想叫知县重重治农民的罪。知县是个清官,他平时就知道这个无赖的为人,非常同情受欺侮的农民。他很想帮这个农民的忙,可农民用斧子砍伤了人这是事实,不治罪也不好办。知县对状子看呀看呀,忽然,他把眼睛停留在“用斧伤人”这几个字上。于是,一条妙计便想好了。他对无赖说:“你先回去,我一定照状子认真处理。”无赖在家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知县治农民的罪。他再去县衙问。知县把惊堂木一拍,气乎乎地说:“你告他‘甩斧伤人’,甩斧是无意的,何罪之有?”无赖被搞得莫名其妙,原来是知县将“用斧伤人”改成了“甩斧伤人”。

皇帝写的错别字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鱼字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明天有大事要用

有个识字不多的人,花钱买了个县官当。一次升堂审案子,文书送上了原告、被告、证人的名单:原告郁工耒,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开始审案了,县官叫原告郁工耒上堂,却错喊成:“都上来!”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齐走上堂来。县官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原告上堂,你们怎么一起上来了?”文书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好直说县官念了错字,上前圆场说:“大人刚才叫都上来,他们自然要一起上来。原告的名字,另有别的念法,他叫郁工耒。”县官明白是自己念了错别字,碍于面子,不好当面改正,于是改叫被告齐卞丢,却又错喊成“齐下去!”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起下堂去了。县官又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被告,怎么三个人一起下去了?”文书见状,只好又上前圆场说:“大人,这被告的名字,也另有念法,他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县官知道自己又出丑了,想通过传唤证人来挽回点面子。可是一看证人的名字,县官傻眼了,愣了半天也没个主意,只好问文书说:“你倒说说看,这证人的名字,该念个什么?”文书说:“他叫新釜。”县官听了,如释重负地说:“我就估量他的名字一定也另有念法,果然不错!不然的话,这‘亲爹’,我怎么叫得出来?”

白字秀才

北宋时期,杭州有一个叫白文秀的人,他听说知府苏东坡常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吟诗作赋,他也想去凑凑热闹。

白文秀拾人牙慧,东拼西凑,写成了一篇文章,高兴地来到知府官邸。求见知府大人。见到苏东坡,他捧起自己的文章说:“拙作一篇,请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一看标题:“读《过泰论》”,大惑不解,但很快就明白是白字先生把“秦”字写成了“泰”字。于是笑着说:“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再看文章,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大倒胃口。苏东坡不好说什么,一言不发地把文章还给了白文秀。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好炫耀一番,于是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妒才者多,一篇好文章如果没有名人推麓,就好比是一张废纸,好歹请老师美言几句。”东坡一听,就知道这个白字先生把推“荐”的“荐”混为“麓”了,不觉好气又好笑,鄙夷地看了白文秀一眼,挥笔在文稿上写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石之妙!

白文秀见了,喜不自胜,一迭连声地感谢苏东坡,可他说出来的却是“劳骂,劳骂!”,原来这位白字先生又“骂驾”不分了。

拿了东坡的批语,白文秀到处去炫耀,可是别人看了,常常是嘻嘻一笑,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白文秀好生奇怪,拉着别人硬要问个为什么。有一个人被缠不过,说:“你在到处炫耀,你知道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吗?”“什么意思啊?”“想想高山滚石是什么声音?”“高山滚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对啦,苏大学士是在说你的文章‘不通不通’嘛!”白文秀羞得无地自容,满脸通红地离开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