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的微故事

文章 2019-07-02 07:32:03 1个回答   ()人看过

自信的人,不会自卑、自弃,不轻易言败,而是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百折不挠地去进取、去求索。为大家分享了自信的微故事,欢迎阅读!

自信的微故事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珀蒂诺市蒙塔维斯塔中学的华裔女中学生安吉拉·张,通过无数次的实验,17岁的她一举夺得了2011年“西门子数学和科技竞赛”个人奖桂冠,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癌症研究专家”,并赢得了10万美元的高额奖学金。

6岁时,安吉拉就表现出了求知欲,遇事好问为什么。一天,下雨了,安吉拉问外公:“天为什么会下雨?”

外公说:“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安吉拉的嘴巴翘得老高:“什么事都说等我长大了就知道了,我还问你干吗?”

外公让她问住了。

12岁时,疼爱她的外公因胃癌去世。14时,外婆也因肺癌离开了人世。两位亲人去世时痛苦不堪的样子,安吉拉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小安吉拉就定下了攻克癌症的决心。只要是关于癌症方面的书籍,安吉拉就十分感兴趣。星期天,安吉拉几乎谢绝了所有活动,来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看不懂图书,安吉拉就在网上请网友帮忙。一个网友说,单凭看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必须要学会做实验。

上哪里去做实验呢?15岁的安吉拉考取了高中,她的同桌戴维丝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医生。戴维丝的父亲很支持安吉拉的想法,并答应安吉拉来学院里搞实验。

一个中学生想搞癌症实验,安吉拉的“特殊”行为招来一些人的不解和怀疑。父亲说:“胡闹,简直不知天高地厚。癌症是世界性的难题,是你能拿得下的吗?”母亲也说:“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把心放在学习上。”不光是父母不相信安吉拉。身边的同学都嘲笑她:“省省吧!和我们一起去溜溜冰、上上网吧,还实在些。”连姐姐也不和安吉拉玩了。

但安吉拉相信自己,认为自己能行,至于别人是怎么看待她的,她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在实验室里,安吉拉一待就是一整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安吉拉的研究毫无进展。忽然有一天,安吉拉在拿小白鼠做实验时发现:将肿瘤细胞注入小白鼠体内,再注射承载了治疗药物的金铁氧化物“纳米粒子”,然后通过红外激光跟踪“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能将抗癌药物直接导向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细胞,该粒子并能通过激光来激活“开关”,释放携带的抗癌药物,有效地直接杀死致癌干细胞。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安吉拉把她的实验写成论文并发表,得到了权威医药专家的认可,一下子轰动了美国医学界。

《华尔街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对安吉拉进行了采访。记者问道:“你一个高中学生,哪来时间去搞研究呢?”“牺牲了不少看电视和周末休息时间。两年多来,我在实验室中度过了1000个小时。”安吉拉很平静地回答。对于安吉拉的这个回答,记者不满意,接着问:“你做癌症实验时,听说招来了很多非议,你是怎么挺过来的?”“相信自己!”安吉拉很自信地回答。

这就是一个女中学生的自信宣言!

自信的微故事2

有一次,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所有在场的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着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说是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也有人说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文字、世界闻名的祖先、四大发明、北京奥运、“神七”升空……

我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营养不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当我把第二个提问抛出去的那一刻,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我能够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但如果自信只能从自身以外的事物来获得,那么你就无法从容地去理解世界问题、关于自我的问题。

一个人的自信、自豪到底来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

我刚到耶鲁大学读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是菲律宾前能源部部长、时任总统阿罗约的得意门生,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他讲解得比谁都详细。他说:“我的名字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名,所以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没有因为自己的国家有不那么光彩的历史而感到自卑,在讲述自己的名字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语言、平和的语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他的自信来源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的新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联欢会。那些高中生们各有各的苦难,说出来让人潸然泪下。然而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能带走他们的笑容和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与勤奋、朴素的态度和性格,经历过磨难的他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乐观心态。

如果你像他们一样,来自月平均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币的家庭,丢了一块橡皮都不敢对父母讲,请问,你还能够在其他同学面前保持自信吗?

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的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正是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却是品德与能力上的强者。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阻止他们努力学习,在那天的联欢会上,很多同学在我面前自如地表演书法、弹起了琵琶,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和我平等的自信。

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独生子女的娇浮,却能看到很多我所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们的生活习惯,这让我无比惊讶,又异常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差异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在这个地球上,“我”只有一个,“我”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即使你是一个乞丐,也可以坦然面对一个亿万富翁,这样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坚实的精神基础。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每次我去餐厅吃饭,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不替孩子点菜,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点。孩子会直接对柜台前的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番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得精细、具体。对比之下,在中国经常看到的现象却是这样的,父母问孩子要吃什么,孩子说:“随便。”我们小时候,面对父母的询问习惯了说随便,父母替我们点了菜,等菜来了,我们又觉得不喜欢,干脆不吃。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什么都用随便来回答,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哪个专业、喜欢什么工作。最后,我们成了一批没有主见却挑剔人生的人。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小就把我当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培养我的自信。有时候,与朋友在一起聊天,我的父母忽然打来了电话。电话交谈结束后,我的朋友特别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与父母说话这么客气呢?”没错,我在跟父母的沟通中经常会说的话是“爸爸你好”、“妈妈晚安”。这是客气吗?对父母难道不需要随时随地地表达起码的感谢吗?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首先是来自家庭,从家庭中学会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建立起发自内心的自信。

我们不用光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光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你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会因为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自己目标的权利,都不应该因为财富的多寡或肤色的差异而被歧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