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扬州春节习俗作文

文章 2019-07-02 16:04:40 1个回答   ()人看过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小编收集了2017年扬州春节习俗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扬州春节习俗

一放假,妈妈就带我回到了江苏扬州老家过春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扬州人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腊月十七.八家家户户把尘掸,到了二十来把馒头蒸,二十八.九每个人就该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了,理发,洗澡是必须要做的,因为扬州有句俗话“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到了除夕当天中午,很简单的随便吃点,怕吃不完扔掉了可惜,勤俭节约是美德,扬州人祖祖辈辈忘不了。这时的大人们在忙着贴春联,一张张红红的对联背面沾上糯米粉熬成的糨糊片刻功夫就上了墙,四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这时就该准备年夜饭了,扬州人一贯对食物的热情就体现出来了,之前早就腌制好的腊肉、风鸡、咸鱼、香肠等等一碟碟端上了桌,之后便是各式各样烧、煮、煎、炸的食物,花样繁多、色香味诱人,但无论如何餐桌上不能缺的是芋头烧肉,有俗话说“三十晚上吃芋头,一年四季不会愁”;蔬菜里扬州人也很讲究,吃水芹菜,意味着路路通(因为水芹菜是空心的);豌豆,扬州人读作安豆,平平安安的意思;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只不过要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嘛。

吃完年夜饭,晚辈们该给长辈拜年了,一声声祝福换来一个个红包,孩子们高兴的看着拿到的压岁钱,小心的压在枕头底下。然后一家老小守着电视看春晚,电视上开始倒计时数数时,屋外立刻劈里啪啦争相响起了鞭炮声,因为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每家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鞭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选择双数,比如6个,寓意六六大顺,8就是发,等等……爆竹声会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九.十点钟.

正月初一换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得是崭新的,新年新气象,人也精神了很多。扬州人这一天早上得吃圆子面(就是汤圆和面条一起煮,一起吃),取意“圆圆满满、长命百岁”。

互相串门拜年的习惯是改变不了的,过年图的就是热闹喜庆,这时候家里面就得摆上很多水果糕点,招待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们,主要是苹果、桔子,云片糕、花生、瓜子等。扬州糕点是出了名的精细,虽然现在人们已没那么多老规矩,但新年扬州人要吃茶食糕点的习俗却沿袭了下来,三丁包、豆沙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蟹黄汤包……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名点也不过是扬州平常百姓人家的吃食。

第二篇:扬州春节习俗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之名曰“年货”。腊八一过,扬州一带到处就有了准备过新年的气象了。

年前

扬州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可见扬州人迎接新年,并不在于多么富有,第一件事是要洗衣扫尘,清洁卫生。扬州人家新年前的清洁卫生多数在腊月十七、十八前后进行,所以民众中有“十七十八,越扫越发”的谚语。每家每户都有炉灶,在民间信仰中,有灶就有灶神,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送灶,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瓜、糯米饭等食物,再供上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这种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因被拉成扁圆型,所以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糯米饭里则掺上松子、花生、栗子等干果,象征着聚宝盆或者摇钱树,这么香甜的糯米饭送灶时是吃不到的,要放到正月初七才能吃,寓意着不瞎眼睛。于是一家人围着灶王爷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这样送灶的习俗,在扬州农村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家庭还保持着,而在城市,由于厨房用具的现代化,这种习俗已被渐渐淡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