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板书设计

文章 2019-07-02 16:32:48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现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后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校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涛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涛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大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扦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旨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爿;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厂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育”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个“锁…芦.址传种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阙与上阑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寓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1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土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闹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的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l,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