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六年级作文

文章 2019-07-03 03:02:10 1个回答   ()人看过

“龙”是我们中国权力的象征,象征着正在腾空飞速前进的伟大祖国。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龙的六年级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龙的六年级作文1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中国,它太古老太古老。多少个日日夜夜,它咆哮着——它着一袭伤痕累累的战袍,倾诉着它的漫漫旅程。中国不是避风港,太平洋上不太平!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像一群豺狼虎豹,蹂躏着古老的中国。忘不了,虎门销烟的庄严雄伟;忘不了南京大屠杀,那血流成河、白骨成山的“万人坑”,忘不了,圆明园毁于帝国列强的一把火!那蓝色的天,翱翔着的,是淌着血的和平鸽!

中国,它太疲惫太疲惫。多少个朝朝暮暮,它沉默了——它累了,睡着了,像一朵开倦了,揉皱了的菊花,在水深火热中倍受煎熬;八国联军更加肆无忌惮逼着腐败的清政府签下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甚至连日本、荷兰等一些弱小的国家也趁虚而入,割分着中国的骨肉,侵占着中国的血液。一夜之间,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弱小的一个国家,最贫穷的一个国度。

中国,它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在这风起云涌的年代,它翻腾了。黄河是战鼓,长江是号角,奏起了铿锵激昂的旋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给大地带来蓬勃的生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江爷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瞧!中国,发威着,横扫千军般地将帝国列强逐出这原本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国境。

中国,它太辉煌太辉煌。十六大的春雷从此炸响了,它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那千钧雷霆般的震撼力激荡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

今天,中国——这条神威灵武令人崇拜的龙,它有鹰的爪,鱼的鳞,蛇的身集世界艺术文化之大成,熔各国经济发展于一炉,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龙威。

关于龙的六年级作文2

正月十五是元霄节。元霄节的习俗有:吃元霄、舞龙,说到舞龙,你是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来到舞龙的现场,只见龙有细长的胡须、长长的舌头,嘴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球,它的脸是银白色,全身基本上是青色的,这也难怪它的名字叫:青龙。还有别忘记它那尾巴是红色的,这象征着:奥运会举办得红红火火。等不及了吧,让我们去听一听有关于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恶魔鱼占领了人魔两界,每当到元霄节傍晚时,人们都躲了起来,生怕恶魔鱼又来伤害自己,可每一次,许多人都被杀害了,人们非常害怕。龙听说了恶魔鱼要年年伤害老百姓,它决定与恶魔鱼同归于尽,为民除害。龙不顾一切,跳入海中,与恶魔鱼战斗起来,一天、二天、四天、八天、十六天……恶魔鱼被斗败了,人们兴高采烈、拍手称快,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青龙也死去了。后来,人们知道是龙帮助他们消灭了恶魔鱼,都感激不尽,为了纪念龙,人们回忆出龙的样子,做为标本。龙就是这样在人们的心中有了很高的地位年来到了,同样也迎来了奥运会,人们以龙的气势、精神来迎接奥运会的开幕。

“舞龙了,舞龙了”,“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只听:“龙腾吉祥、万事如意”,接着又传来爆竹声,这些是什么意思呀?后来才知道这些是专门用来“接龙”的,只见舞龙人来了一招又一招,其中有:麻雀步、翻江倒海、双招、单招、盘龙摆尾,真是精彩!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明年,你可一定要去瞧一瞧啊!

“龙”是我们中国权力的象征,看来关于“龙”的知识还是有很多。哦!时间到了,我要去看关于龙的书了。

关于龙的六年级作文3

同学们,你们认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呢?还是认为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呢?其实我们学了《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龙只是存在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是虚幻的,也知道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龙的故事与龙的样子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吧!龙的故事:“杀龙的绝技”:从前有个人叫朱平漫,无论什么都想学一招。他听说支离益会杀龙,就立刻变卖了全部家产,不远千里去拜支离益为师。过了三年,朱平漫学成回乡了。乡亲们问他学到了什么手艺,他就连讲带比画,表演给大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骑上龙身,怎样把刀插入龙颈……正在他说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位老年人问他:“小伙子,你上哪儿去杀龙呢?”“哟!”朱平漫像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他这才醒悟过来: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自己学的这一身绝技毫无用处啊。我相信大家如果有看过这个故事的话,一定会跟我有同样的观点:这人太傻了。对了,至于龙的样子: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龙之所以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龙有3种吉祥的象征。第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第三:又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更爱代表伟大祖国的巨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