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

文章 2019-07-04 07:45:54 1个回答   ()人看过

近日看了几篇日本作家的作品,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因为是第一次看所以比较细心的细致,我不知道译者对此是否做过语言的加工及排列组合,出于尊重作者,但愿这一切都只是我的猜测,警醒、自信、坚强、博爱是我阅读后的真实感觉。战败后的日本有如抗战时的中国,一切的一切如出一辙,我们通过媒体的传送,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他们的行为唤醒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在当时的后方,在不必为生存和生命冒险的地方,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一个人思想行为的脉络走向,是否应该有所延伸?

写作的内涵力透纸背,仅仅是一种诉说与发泄?还是通过文字传递一些深层次的,不为人所知的却有如氧气一样是生命所必须的营养?耐心与定力,似乎可以相提并论了,作者与读者只是接力?为什么许多人甘于平庸、平凡,愿意在美好的时光中消耗生命,愿意随波逐流,随意而安,宁愿啃老,宁愿贫穷,却不愿自己去奋斗、去拼博、去创新、去改变自我、去实现自我?

“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如果我独自在树林里,拿着我的植物园画册,好好地学习树木的名字和特性。那么,等我长大了,我就能凭着这些本事养活我自己。此外,我也知道,既使我在学校,在那里也找不到能让我如此着迷的树木,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对树木感兴趣,并能与我一起谈论树木的老师和同学。人们为什么非得去学校学习那些与成年人的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这是摘自其中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诉说的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思想行为,令我深感汗颜,我们也曾读过先贤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是,这些真知灼见毕竟离我们太过遥远,远到只能成为一种虚幻。不要说学生,即使许多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得过且过,种种空虚迷茫只能用一些世俗的娱乐来麻醉来逃避。而一些本该思议的坐标却从未在心里潜伏过,这算不算另一种无知和悲哀?纵观历史,不必追溯太远,从清政府一卖国以来,各种危运纷繁不断,各种记载屡见不鲜。为什么战败后的日本能在短期内经济发展远超别国,虽优势不多,劣势却不少,可他们却能人心所向,一往无前,虽老弱病残,年少年高,却无一例先,由一个十岁孩子的思想动态可见一斑。

我们无法否认这个孩子当时“自我”的“庞大”,我们更必须承认,在生命初期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丰润饱满是多么难能可贵。随着漫长的人生之旅,无数的跌打碰撞,这种丰润饱满却慢慢地回拢、收复,最后演变成为一个坚实的力量。而那些恍如前世的朦胧记忆,让我们无法对祝那个曾经巨大的自我以一种怎样骄傲的姿态,在小小的生命里称王,人的一生里倘若有那么一两次,真的可以认为是圆满的了。

同样是不想上学的孩子,为什么日本的孩子会想到自己的未来和生存,而我国的厌学孩子却不会想那么多?那是因为日本投降后的种种耻辱和痛楚已渗透到了每个国人的心中,入血肉、入骨髓,这种深入与勾践的卧薪尝胆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只要有意识,有思维,这些记忆就会如影相随。而我们的孩子不想去上学是因为发现上学既没有看电视轻松,也没有玩游戏有趣,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很多乏味的作业。如果不用上学,一切都可随心所欲了,至于未来似乎还很遥远,生存,不在考虑之列,没钱了,向父母伸手自然而然……一个家庭“培养”了一个这样的孩子,无数个类似的家庭就会“培养”出无数个这样的孩子。等到这一批孩子长大成人,面对同龄的日本孩子,如何具有竞争力、挑战力、防御力?他们只是长大了的身体,却没有长大了的思想和技能,前景怎么不令人堪忧!

一个成年人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内涵学识、修养水准,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青少年时期,对于老师而言,不能同时以两个背面教材相提并论: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和一个学习特不如意的孩子,其实都有各自并不显而易见的原因。鼓励性教育、启发性教育、引导性教育,应是适合大多数孩子的有效方法。因为老师的评价和态度在孩子的心中是举足轻重的,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了家中长辈。对于家长而言,在我们最初的梦想中,当初是心怀怎样美好的期待来迎接孩子的到来,所以,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中,孩子就是天使的代名词,曾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激动。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随着我们耐心的一天天稍减,似乎一切都陷入了一种疲惫,在这种疲惫与失落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出现在孩子身上的不可理愈,挑战着我们的思维与忍耐极限。“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何况是缺少理智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九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多个性鲜明,机智灵敏,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家长应避免打击性教育,挫伤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对身心有益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不能因为这次的失败成为日后教育的一个反而教材,经常提醒孩子,更不能因此的后果成为惩罚孩子的理由,这不仅会抹杀孩子的灵性,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受损。

我们幻想孩子成为天才和神童,但我们更应该相信一句名言:天才出于勤奋,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我们应更理性,理智地去分析面对孩子的一切真实状况,不要落入上辈教育的误区,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传统教育的牺牲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数十年的改革开放,数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种种抉择,这既是孩子的人生抉择,也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内心世俗与现实的分水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堂堂正正做人,就会成为最美的风景。“哈佛女孩刘亦婷”毕竟是无数优秀者中的姣姣者,也许不是许多人能够明白,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鲜少是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接着还要面对父母的离异,以及父母各自的新家庭,在这种“孤独”的环境里,一个孩子要坚强勇敢,上进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让身为成人的我们深感震撼。成龙唱得多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是,如果我们人为为孩子制造“风雨”,那么,这是多么危险的冒险,孩子失去了学习与生活的原动力,更失去了该年龄段拥有的自由娱乐空间,内心就会反弹,时间愈久,超越极限,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放弃,以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作赌注,只为了眼前的自由与快乐。孩子是任性的,是稚嫩的,缺乏对未来的分析与考虑,但我们是清醒的,是理性的,是忧心忡忡的。面对逃避上学的孩子,面对一个个勾肩搭背在霓虹灯下游荡的却依然幼稚的脸庞,我们内心的焦虑无以言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谁之过?

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会孤单,日日承受爱的阳光雨露,我们更希望有爱的牵引他们能自信、勇敢、坚强地走向无数个未来与明天,哪怕有一天长辈的目光云遮雾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