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一本书作文

文章 2019-07-08 02:39:03 1个回答   ()人看过

生命是一本书,我们就是自己的人生这部作品的创作者。用理想,激情,勇气,智慧去创作,成功了,我们对社会,不成功,我们对自己,得到的都是一篇不朽的史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生命像一本书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命像一本书作文1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都没忘记在行囊中带上一本书。有人带《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狠狠心,在简单的行囊中硬塞进了一部《红楼梦》。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被错误地开除了公职的大学老师落边远地区,他的蓝布小包袱中则始终藏着一部《楚辞》。可他们同时又在写着另一本书,那就是自己。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挫折和失败,就相那些着名小说写的一样,但每一次挫折也是你自己在自己写的书里要说的一个重点。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写着这本书,只是在没学会写字前,是家人帮你先说着,等你会写字了,就该自己写了,每天都吧自己的一切写进了书里,直到老死。

人一生当中也在看住别人写的书,吸取前人的经验让自己写的书更加美好,更加好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当自己写完每一篇时都会感到自豪,也会时不时去回想以前的自己。人每天写日记也是一样的,写日记是为了记住每天发生的事,不让自己忘记,现在的我看看以前的自己,觉的真的好傻,人吗总是会长大,大一岁在回头看看以前的自己,自然觉的很傻了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无聊的时候在看看以前的自己,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不管在好的东西,在好的风景,也比不上自己美好的回忆。

人一生中都带着一本书,一本由自己亲手写的书,没有半点谎言,没有半点虚假,也没有半点夸张。这才是一本最好的书。一本好书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容。内容不好表面在好看也不会有人读。一本真正的好书,是让人读了身临其境,与书融合在了一起,反拂自己就是主角。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本书我一直藏在自己的书包里,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这本书真的写的很不错,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这让我的生命道路少了很多坎坷。选择自己可以做到的事,自己觉的对的事,绝不一味的去追求高标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我觉的做人就要着要才好,别想着一步登天。人一生最珍贵最好看的一本书就是自己写的这本书,不但写出了自己的每分每秒,还写出了自己的历史。也是自己留给后代的一本好书,一份很好的礼物。

生命本来就是一本书,一本真正让自己满意。让自己珍惜、爱护的一本书。

生命像一本书作文2

搞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度过有价值的生命,是一门深奥的大学问。历史长河中,许多哲人穷其一生对此进行思考,寻根溯源,各有各的高见,我却倾向于把生命比作一本“书”。

生命其实像极了一树桃花,有的尚未盛开即零落成泥;有的绚丽夺目、灿烂一时;也有的结成累累硕果。但不论是何种结局,生命之“书”面世时,底色都是空白的。

父母“精心设计、制版、装订”,十个月后我们呱呱坠地,如书生命由此拉开帷幕。此时的生命之书,还只是一沓“白纸”。伟人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美最新的文字、可以画最美最新的图画。”

无可讳言,生命的差别甫出娘胎就客观存在:每本“书”开本不一、厚薄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生命之“书”“封面”的主色调,是红是灰,抑或黑色,非要到盖棺之日方能定论。或长或短的生命旅途中,不到书本最后“合拢”的那一天,封面的颜色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它警示着我们要努力走好生命的每一步路。

无知无觉的婴儿期,不管他之后是天才抑或是英雄,襁褓中婴儿的“主旋律”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哭、哭饿了吃。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漫长的生命启程了,厚薄不一的空白“书”才开始打上不同的印记。

从幼稚园开始,生命之“书”出现了轻描淡写的“涂鸦”。稚嫩生命,出错当然在所难免,生命的初始阶段尚允许使用“橡皮擦”和“修正液”,此时发生点错误不打紧,一切皆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但随着踏上社会、走进职场,生命之“书”开始进入“主页”,此时,有人会浓墨重彩书写生命华章,用智慧、汗水和情感绘制出精彩绝伦的生命图画。有人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或是大奸大恶为祸社会。此时的生命仿佛像条单行线,只能向前、有去无回;每天的生命没有彩排,都是直播,稍有不慎,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生命之“书”的主页,大至谋篇布局,小至图文情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每个生命命履痕的真实记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时候,做人都比做事更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生命之“书”封面的最后色调。

有人说,人到退休万事休。此言大谬。退休绝非生命乐章的休止符,而是生命之“书”的又一篇章。“夕阳红”的美丽就在于摆脱了名利羁绊,消除了功利束缚,可以绘制最真实的精神世界,书写最纯真的内心诉求。

每个人的生命之书印数只有一本,当生命大幕徐徐降下、“主色调”尘埃落定,每本“书”都要经受后人的审视,你是珍本,还是赝本?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