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

文章 2019-07-08 12:00:46 1个回答   ()人看过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篇一:趣味名字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他年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1932年,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亦皆姓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汪精卫,原名兆铭。1905年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主笔,以“精卫”等笔名,发表了大量驳斥保皇谬论,宣扬革命思想的文章,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精卫”原是《山海经》中所载的一只神鸟,相传为炎帝的爱女,叫女娃。因游东海不幸淹死,于是化为精卫鸟,每天不懈地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汪以“精卫”为笔名,目的是显示其反清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可惜,此人晚节不保,终堕落为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有些名人的名字则是为了纪念某些对自己触动、影响较大的人物或事件:

胡适,原名洪驿。他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时,因听国文教师杨千里演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思想震动很大,故改名为“适”,字“适之”。

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名人权,字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像谦逊,改为亚子。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据他说,“巴金”的“巴”字来自于一位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北方朋友(巴恩波),巴金说:“我和他很熟,但是他自杀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则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找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取自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一书的作者克鲁泡特金。

而有的名字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原名赵平福(又作平复),取意“平安是福”。后来,他家乡浙江海宁有个豪绅也为自己的儿子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准他再使用原名。他见家乡有座桥名“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用“柔石”作为笔名,有时也署名“金桥”。

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1931年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后升任首席小提琴师。因他姓聂,听觉又灵,社里有人叫他“耳朵先生”,于是他便改名为聂耳。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年即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

有的文人则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

曹禺原名萬(即“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

又如,“查良镛”才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实姓,“金庸”二字实际上是由“镛”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则颇具出处:

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又名沃尧,原名宝震,字小允。后自号茧人,取“作茧自缚”之义。四十一岁时,又取《庄子·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义,易“茧”为“趼”。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语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

探究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们或可略窥其所以成名之秘吧。

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篇二:名家构思趣事

构思,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着手创作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人物和情节、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在构思过程中,作家、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动或静,总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构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思的佳话。

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篇三:文学家智慧小故事

趣答问路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一天遇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

心和舌头

伊索曾当过奴隶。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头羊,然后,用羊身上最可口的部位给他炒一盘菜。过不多久,伊索给他端上一盘炒心和舌头。

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上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盘菜。过不多时,伊索端来的还是炒心和舌头。

“这是怎么回事啊?”主人不解地问道。

“主人啊,”伊索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心地正直、语言公道,这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但,若是用心险恶、语言龌龊,这却是所有的人都讨厌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

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

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