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风雨桥导游词

文章 2019-07-08 15:43:13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江风雨桥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江风雨桥导游词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古朴灿烂,民族风情浓郁。侗族的寨子,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大多数的侗寨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凡侗族人聚居中地区,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位于广西北部与湘黔两相接的三江,是以侗寨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侗族占全县人口54%以上。三江县城,本身非常普通,无甚特殊之处,绝妙的景致是在县城附近的侗寨;而最负盛名,使得三江县闻名中外的,是坐落在三江县城古宜镇北面20公里砟林溪马安寨林溪河上的程阳桥。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建于1916年,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有5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林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茶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库,缓转灌溉。 1965年诗人郭沫若到些一游,兴奋之余,不但为程阳桥题名,而且还赋诗盛赞:“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 ,学把犁锄事体劳。”诗和桥名均刻成碑立于桥头。

奇特精巧的风雨桥,高大雄伟的鼓楼,别具风格的民居,映着青山绿水,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俗画卷。程阳不仅以风雨桥而闻名中外,程阳八寨的风景是浓缩了侗族文化的精华。在程阳桥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车的慢慢转动,车水之声不绝于耳;不远处的侗家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层层而上,难怪懂得人文旅游真谛的老外来到程阳,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几天,甚至十天个把月,慢慢观察体会侗家人的生活习俗,探究侗族民间文化的存在。

推荐阅读:

风雨桥的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听歌风雨桥

很久没去风雨桥了,那天晚上突然想去那里散散心……

穿过炎热的大街,步入亲水走廊的人流,遥望风雨桥,它的楼宇正笼罩在一片金色的灯光里,青瓦白脊,庄严肃穆,仿佛阳光仍停留在桥上。十几分钟后到了风雨桥,只见成百上千的人从四面八面涌向那里。桥西是风雨桥广场,广场上正上演着城市夜生活最大众化的一幕,阵阵音乐声中,人们翩翩起舞,那份整齐,那份优美叫人惊叹美与健康的召唤力之强,不管白天有多累,不管心中曾有多苦,夜幕降临时,人们总是涌向各个广场,在音乐声中忘记疲劳,在舞蹈中追求健康与快乐……

从广场走上风雨桥,但见灯光如昼,来来往往的人摩肩接踵,粗大的廊柱上,一幅幅对联,文采飞扬,意蕴丰厚,优美动人(见《游清江风雨桥》),站在桥上,阵阵凉风吹来,感觉像绸缎拂面一样,柔软而凉爽。向北望,凤凰桥像一道彩虹亮着美丽的光芒,向南望,禧福汇的彩灯图案像水一样流动着,立体感很强,勾勒出城市夜晚的形象,叫人直叹:城市最美在夜晚。桥下,清江水倒映着这座金光四射的风雨桥,远处的礁石上有勇敢的少年正在在享受跳水运动带来的快意,一个个矫健的身影从礁石上向着水面俯冲而下,或背对清江水一个鲤鱼打挺飞落河中,会游泳的人们正在水中劈波斩浪,享受着清江赐予的凉爽与快乐……桥上,中间是行人,两侧摆满了小摊,有做推拿的,有画画题诗写词的,有书法展,有推介水写纸的,有小工艺品,什么多功能风扇灯,还有什么“云南十八怪,米上刻字卖”……这些人真勤劳呢,白天,他们不知道在哪里辛劳着,一到夜色降临,便又纷纷拖箱提包赶往这里,有人为谋生,有人为自立……

突然,桥上传来了阵阵歌声,循声望去,靠南边桥栏处有一点歌台,一支小乐队,电脑、音箱等设施俱全,点歌台的主人应是一对中年男女,5元钱唱一支歌。一位满头白发老年人正在和着音乐放声歌唱,虽然年纪已大,但唱歌的现场掌控能力却很强,很投入,节奏准确,轻重拿捏恰当,他唱的是《送战友》,唱到动情处,还走向面前的观众与他们握手……一曲唱完,这位老者发表感言,他说:“歌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歌唱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是唱歌帮我战胜了病魔……谢谢大家!”听了他的话,观众们的巴掌都快拍烂了……人们一个接一个亮出自己的歌喉,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小朋友,有唱得非常好的,也有水平一般的,还有走调的,但却都是那样自得、自信。

离开这里,刚向前走一段,又一阵电吉它声从前方传来,这电吉它声实在是太迷人了,我一直以为,电吉它声音是最好听的音乐声。弹吉它的是两名中年男子,他俩背对着北面的桥栏,其中一个留着较长的头发,他俩弹得太专业了,弹的是《兵哥哥》,一阵序曲后,歌声响起来了,原来在他们的旁边站着一位肩上挂着小包的青年女子,手握话筒,深情地唱着:“去年他当兵到哨所,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里的歌,严冬里刮风又下雪呀,啊我真想啊我真想给他给他送去一团火……”歌声清脆,声情并茂,似乎真在传递着对兵哥哥的无比深情,似乎她的兵哥哥就站在前方的某座山峰上……接二连三的路人接过话筒唱自己喜欢的歌,他们那份大方、自信令我羡慕不已,我也很喜欢音乐,而且听歌还很挑剔,但我就是没有勇气去唱几句,我发现这两处点歌台唱得最多的是《父亲》《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等歌曲,唱这些歌的大多是中年男女,或许只有处于中年的男女们最能体会父母的恩情和艰辛吧……两处点歌台都很热闹,歌声此起彼伏,有时两边刚好弹唱的是同一首歌,惹得歌迷们两跑,不知先听哪边好,颇有PK的味道。

正在为这桥上的歌声而惊喜的时候,前方却又传来另一种声音,厚重,深沉,大气,那是萨克斯声,北方桥栏边站着一位中年男子,他正专注地独奏着,他吹奏的是《在水一方》,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婉转处却又细腻无比,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仿佛是专门对清江水而吹奏此曲,我以为,这名男子的吹奏是非常专业的,但不知道他为什么在这里吹奏呢,从他周围的人来看,明显没有多少人驻足而听,这与前两处相比,显得有些孤独,唉,不是他吹奏得不好,实在是曲高和寡吧!他就那样孤独地吹奏着,《夜来香》《绿岛小夜曲》《月亮之上》,我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心中是什么样的滋味……

走到桥东了,桥头同样围满了人,小卖的,烤羊肉串的,路过的,从沿江路和凤凰山下来的人正忙着汇向这里,突然,瞥见人群中又有一白发歌者,挤过去一看,不是老人,而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唉呀,说实话,刚才听了这么多,这位少年的歌是最动人的了,纯朴、自然、深情、沧桑,略显疲惫的沙哑,小小的年纪,瘦弱的身躯,歌声却那样的深沉,他唱的是《今生缘》:“我们今生注定是沧桑,哭着来要笑着走过呀,朋友啊,让我们一起牢牢铭记呀,我们今生兄弟情谊长,朋友啊,让我们一起牢牢铭记呀,我们今生兄弟情谊长……”再唱的是《我曾用地爱着你》“我曾用心地来爱着你,如何不见你对我用真情……事隔多年,你我各奔东西,我会永远把你留在我心里……”听着听着,泪水禁不住滑落,为他的弱小,为他的声声呼唤,为他的命运,为歌声中传递出的我们共同的忧伤,为哭着来却要笑着走的挣扎。他脚边的一瓶矿泉水已喝光了,一名路人为他送上一瓶……在他前面的地上铺着一块白布,上面有一段文字,标题是“为了实现那个执着的梦想”,正文大意是说,为了自己能复学,他只能流浪漂泊,文句凄婉锥心……字文旁边有一个小小的募款箱,人们纷纷掏出袋子里的零钱投向箱里,一元,两元,五元,十元……我不喜欢染发的人,但这个男孩却改变了我的观点,虽然染了发,但他其实是挺纯朴的,衣着简单,上身着白色短衫,裤子也挺旧了,脚穿一双非常普通的蓝底白条纹的球鞋,怀抱着一把电吉它,非常投入地唱着,唱了一曲又一曲,不知道已唱了多久。要离开了,心中颇为伤感,心中牵挂这位少年,回头看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他要唱多久,不知他能唱多远……

离开少年向前走去,沿江向南而行,刚走了两丈多远,又一阵歌声飞入心海,是汪峰的那首特别有名的《北京北京》:“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我们在这欢笑,我们在这哭泣,我们在这活着,也在这死去,我们在这祈祷,我们在这迷惘,我们在这寻找,也在这失去……”仿佛是在印证那位少年的漂泊,汪峰的这首歌是如此准确地概括出底层人们的艰辛与感受,直击人的心底。汪峰的歌难度大,是属于摇滚一类型的,真想不到,除汪峰之外,还有人也能把这首歌唱得如此之好,而且是在恩施城,在眼前,歌声充满呐喊式的激情,给人的心灵带来一种震撼,深刻,巨大,彻底……走过去一看,原来,在一个花坛边,坐着几个青年,一个怀抱电吉它,一个捧着一面小鼓,抱电吉它的青年很帅气,风度儒雅,戴着眼镜,刚才正是他在陪一名路人歌唱,那名路人也只20多岁,不知是何方高手,我简直怀疑他们是专业歌手,既唱出了汪峰的精髓,又有自己的独特处理……一曲结束,帅气青年又独唱了一首许巍的《蓝莲花》回敬那位路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他的歌声辩识度很高,一听不忘,看来,他是偶像型的外型加实力派的唱功。令我吃惊的是,接着又有几名青年过来高唱,其中一个用粤语唱的《不再犹豫》:“谁人定我去或留,定我心中的宇宙只想靠两手向理想挥手,问句天几高心中志比天更高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在我看来,简直和原版就没什么区别,在副歌部分,吉它手情不自禁地跟着和声,仿佛他们是经过排练习似的,歌声传达出不服输的坚定,我终于发现,今晚一路听过来,这里算是到了高潮……在吉它歌手的身后也竖着两块宣传牌,上书“以琴会友,以歌会友”字样,上面留有联系号……琴声迷人,歌声迷人,年少时就想学吉它,一直没学成,我赶忙走上前把号存在手机上了,随后又笑自己:难道还有心思去学弹吉它么?

风雨桥之行,让我颇为惊讶:总以为只有明星们的歌唱才能感动人,却想不到一路上处处都有动人的歌声,虽然他们就在桥头路边,但有些人的唱功其实并不比名家们差,正如台湾那位街头艺人张玉霞,她是一位盲人,但那首《独上西楼》却非常完美地再现了邓丽君的歌声,令许多名家也失色;又如那位农民歌手邹宏宇,那么好的歌声那么独特的唱法却不被家乡人看好;王二妮、李玉刚、石头等若不是遇上“星光大道”的伯乐们,恐怕也难那么快地脱颖而出……是啊,人生只是机遇不同而已,有的人能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的人却只能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欲渡无舟楫,徒有羡渔情”,只能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平凡的人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导致平凡,只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罢了,就算司马相如若不逢杨得意,也只能抚《凌云》而自惜,就算是千里马若不遇真伯乐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惜哉……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