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元宵节手抄报简画

文章 2019-07-08 19:30:40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手抄报怎么画呢?下面是元宵节手抄报简画,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热闹的元宵节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满的笑意来迎接美好的元宵节,喜庆的春节给人们先预热了一番,残留的新年对联和灯笼还没来的及撤换,我们紧接着又换上了新的节目——准备孔明灯和彩灯。

看着从家家户户里的炊烟里飘扬出来的烟,心里不禁暗想道:“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家一样在全家其乐融融的包着汤圆和饺子呢!脸带笑意的我被表妹拉去讲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一向知识薄弱的我只好硬生生把以前的故事转成元宵节的故事给她听,听的云里雾里的她最后实在受不了离去,松了一口气的我暗下决心订下要多读书的计划。

我们吃过晚饭后,我们这群小将们就齐齐去看花灯,眼前的花灯有着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眼睛都感觉不够用了,表妹吵着要把所有的花灯都搬回家,把房间里装饰的漂漂亮亮,被我们一致鄙视,最后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

眼前的花灯世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看那型如兔子的花灯,好像在空中跳起了芭蕾,正邀请我们前去跟它一起共舞呢!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

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除夕的爆竹声依然清晰地回响在耳畔,铃声就匆匆催我们快回学校,快进教室,拿起书本,书声琅琅……

元宵节自然是要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谈谈生活,说说趣事,当然,也是和家人分别,异地求学和工作的游子,又分别踏上了新的征程。

圆圆糯糯的元宵,寄托了中国人对团圆的向往,临行前的一碗饺子,流露出中国人对于平安的期盼。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的灯赏作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和吃元宵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城市就沉醉在了光与影的世界里,花灯说不上有多传神,但是却把元宵节的喜庆与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吃着刚出炉的米糕,手上提着精心挑选的花灯,向着城市的北方走,据说这样可以去除上一年的晦气,为家人带来好运。

元宵当然也是元宵节的中心人物,“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过后,年便被认为结束了,于是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作为开始,当然也是作为与家人团聚的结束。正是由于元宵节所处时间的巧妙,便被人们当作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走上自己新的规划和道路。

不知不觉又到了元宵节,童年的记忆象打开的闸门,波涛凶涌般地在脑海中翻腾.

在我的记忆中最美不过是元宵节,我的故乡在肥河之摈,河道弯弯,赋有淮北水乡之称,村庄不大,可有丰富的传统佳节韵味.大年刚过,家家户户就张罗着元宵佳节的筹办工作.乡里有句土话叫正月十五大似年.母亲开始磨年糕,包汤圆,母亲的汤圆确实圆又圆,馅子多种多样,有红沙糖的,有白沙糖的,有桂圆的,有红枣的,有黑芝麻的,还有葡萄仁的,让人一见就嘴谗.自家酿造的米酵浓郁飘香,那是母亲用最好的酒米,在棉被里加温而成的。吃着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蕴含着母亲的织爱,散发着母亲的温暖。一大早父亲就把两只圆圆的彩灯挂在大门的两边,母亲剪着各式各样的彩纸,有五谷丰登,庆丰年,两个童男童女合抱着一只大鱼那叫年年有余,五颜六色地剪纸贴满了堂屋的墙壁,增添了节日的浓厚氛围。

我最盼的是元宵夜,一颗痒痒的心早已飞向了田间四野,街头村庄。夜幕降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着蜡烛灯笼,我拉着的是一只小白兔,那时父亲用竹篾扎做的,洁白的身子,高高竖起的两只耳朵和翘起的尾巴,在绳索的带动下一晃三摇,红红的眼睛在黑夜中闪闪发光,引来众多围观的孩子们,大人们逗我说灯笼底下有虫,那是闹我玩的,一翻底座,我的小白兔就会化为灰尽,我才不会上当,小孩们你想扯,他想拉,但都只好干瞪眼,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向远方拉去。

不知是那家最先点燃了元宵夜,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引爆了整个乡村,不绝于耳的炮竹声此起彼伏,飘荡夜空,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一道道光束银花划破夜色,形成一只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象箭一般地奇花吱地一声飞向天空,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追赶去检那些落下的空壳,刚过雪后的麦地泥烂脚滑,为了抢一只奇花的空壳弄得我满脸是泥,浑身是汗。

那时乡下很穷,看烟花只能到几里开外的集上,家乡所在的集市是公社所在地,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地气分。五颜六色的烟花,光灿灿,是那般漂亮,那样潇洒,有仙女散花,有铁树开花,银装素裹,简直好看极了,把整个乡村点缀的更加美丽多姿,风情万卷。公社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一路高歌向街心走来,两边纸糊的灯笼高悬明照,整个大街通明闪亮,展示着民间风情和民间艺人的风采。街东头的舞龙队,街西头的高翘队象潮水般地汇集而来,龙灯或走,或速行,或翻腾,或打旋,仿佛是一条巨龙在盘旋,在欢呼,在雀跃——。这是乡村的壮举,村庄以民蔟的图腾把年推向了高潮。那种浓郁的年味,久久在我心头蔓延,终生难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