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食的诗词

文章 2019-07-08 20:33:48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一起来看看关于美食的诗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秋风起,蟹脚痒。”

每到中秋时节,各类大闸蟹的广告便层出不穷。而且无一例外要引用这句俗语。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用区区六个字,便能给人非常美妙的遐想。仿佛吃货的心也随着秋意渐浓而痒起来。

要说对美食的钟爱,古人一点也不比今人差。而对美食的描述,现代汉语虽然也有动人的辞藻,还是古人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描述起吃来绝不会只用“好吃”“大赞”“给力”“过瘾”这类干白的表达,而是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仿佛透着文字都能渗出诱惑的滋味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

最早读这句诗,是在小学的课文里。我们的范厨师,哦不,范仲淹老师,用他一贯忧国忧民的视角,表达了对渔人“出没风波里”的关怀。

渔者的辛劳换来的是鲈鱼的美味,而这句诗也成为“清蒸鲈鱼”之类菜肴最好的广告语。鲤鱼鲫鱼、草鱼鲶鱼,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鲈鱼同伴被大V范仲淹@后,成为了餐桌上的网红。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

范仲淹老师毕竟不是专业吃货,美味当前只会更添对民生疾苦的反思。而大约在范老师晚年间,北宋有位最耀眼的明星横空出世了。他不但是大文豪,大诗人,大词人,大书画艺术家,更是一位难得的美食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遇到美食就露出吃货本质,还会自己研发美食的人。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四珍(东坡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之外,流传后世外加旁人杜撰的,还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酥……

可以这样说,如果北宋年间有微博的话,苏轼绝对是全国知名的美食大V,指定比妖哥(“老妖带你吃西安”)还火。

你听听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这首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烹肉,苏轼是认真的。

而他的另一名作《老饕赋》更是集合了饮食文化之精妙,显示出一个顶级吃货对于烹饪的工匠情怀。原文较长便不搬运在这里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懂美食的诗词人不是好书画家。

只有苏轼这样的趣人,才会让大文人和大吃货的结合如此的不违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尽管被贬于当时比较荒蛮的岭南,但只要有好吃的,苏轼就永远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美味的荔枝在苏轼眼中,就是“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只要天天能吃荔枝,就是一直待在此地又有何妨。

也许是这份自在洒脱的气质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荔枝没吃几年,苏轼又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儋州,这几乎是当时可以贬谪的最远距离了。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位坚强的老吃货仍然不改自己的乐观本色,将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轼这一生,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超高的文学造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圈粉最多的历史文人之一。

也许“吃货”这个身份,为他加分不少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

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是喜欢与好友宴饮的。

与商务应酬不同,好友间的聚餐往往充满了极大的放松,尤其是在质朴清静的农家小院里。

没有觥筹交错间复杂的酒桌谈话技巧,只有随意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样惬意的用餐体验,才是值得人留恋,时不时想再约的。

所以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一向以“妇孺都解”的直白而著称。但将直白的日常写出如此悠然快活的意境,确是点石成金的妙笔。

炉火正红,新酒尚温,只等窗外飞雪,贵客临门,届时盘坐炉边,闲叙诗话,任室外寒夜清冷,只享屋内温暖入春。

白居易的请客,孟浩然的访友,无不体现古人对于友谊的真挚与深沉。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严辰吟

比起“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这种高端人士的小资情调,这两句描写火锅的诗反而更接地气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日常。

只有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才会这么放松自在的”围炉聚饮“,才会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这才有了一个可以尽兴畅聊的”欢呼出“。

无论在口味上有多么不同,都能轻松适应锅里的”百味消融“,都能“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让对过往的感怀,对明日的憧憬,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珍重,都融在眼前这鲜香四溢的“小釜中”。

火锅的百味,正如人生的百味。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就是古人吃火锅的情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