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授课感言范文

文章 2019-07-09 02:45:16 1个回答   ()人看过

今天跟XX学校四(6)班的孩子一起学习《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所授的是第一课时。

上课之前,我几次修改教案,并在内容上做了极大的调整。因考虑到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又希望渗透读书品味的方法,因此由原来教授整篇课文,改为聚焦第一自然段。

课前交流,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孩子为我推荐天津值得一游的地方。这样做出于两个原因:一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二是想渗透“联想画面”的意识。当一个孩子为我推荐海河时,我请他简单描述,并告诉他:“我听了你的描述,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画面。”再由“有时候,我们也能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引出《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一开始梳理生词,读课文都非常顺畅。到概括小标题稍稍有了难度。将一段话凝炼成四字小标题,需要抓得准,还要概得全,确实不易。第一自然段的小标题我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做了示范:绿藤红瓜。教参书上的概括为“瓜藤攀檐”,但我反复推敲,还是觉得我的指导老师翁老师概括得妙——绿藤红瓜。色彩多美,而且文中的“衬”字也凸显了色彩搭配之美。有了示例和点拨,接下来几个自然段概括就顺畅许多。

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第一自然段的逐句品读上。每出示一句话,都完成三个步骤:1.指名读一遍;2.抓关键词谈感受;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他们的感受竟如此细腻。如第一句话“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从一个“或是”,学生能体会到乡下人生活的随性自然,这是我在备课中感受到的,当时觉得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并不打算抓这个词体会,哪知脱口而出,瞬间后悔也来不及了。没想到一个出色的女生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感受与我那么地相似,不得不让我佩服她的细腻。最妙的是一个孩子从“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一句中体会到花落还会有瓜,院子里是一直这样热闹的。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体会到的。

课上完了,我们几个组员进行了交流。大家肯定了我的优点,也提出了建议。组长童大富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在第一句话的处理上,对于两个分句的衔接没处理好,因此原本已被调动情绪的孩子瞬间静默了。假如当时我能借着孩子的话顺势引导:“这些瓜都是怎么生长的呢?”而不只生硬地强调“谈感受”,也就不会显得突兀难解了。数学老师看问题果真格外清晰!接着沈越、冬云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们在不断的思考:当学生达不到预期目标时,我们可以“给”吗?“给”多少?怎么“给”?课堂上的环节哪些是可以省去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思维在碰撞,笑容在荡漾,真开心!这是我们“华辰和谐一号”的热烈研讨,虽不是第一次,却是最尽兴的一次。因为我们在同伴互助中渐渐成长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