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09 22:26:50 1个回答   ()人看过

上完鲁迅的小说《药》,我离开教室,问自己:这堂课,我讲了些什么?讲清楚了没有?学生有没有收获?我的教学到底有多大意义?

每每问之,没有喜悦,只有沧桑之感:在讲台上“身经千战”的我,为什么还是不能出彩?

讲课中的失误,记录如下:

一、先入为主,是错误。

为了吸引学生听讲,在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小说的写作背景。讲光复会,讲徐锡麟,讲秋瑾,也讲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讲得似乎有声有色。其实,这样讲,没有必要,有提前披露小说主题的嫌疑。

导入新课,不能直接给出结论,要隐藏;不能枝枝蔓蔓,要简洁。最好的方法,是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二、板书字词,有失误。

一个字,写错了,“瘐毙”的“瘐”,我写成了“瘦”。一个字,书写不规范,“感冒”的“冒”,应是上大下小,我写成了上小下大。

三、贪多求全,适得其反。

夏瑜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悲,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学生只找出了三个,我着急,想启发他们,可学生一头雾水,课堂卡壳了。

其实,这八个方面,没有必要让学生找全。找出一部分,只要让学生明白,夏瑜脱离了群众是孤单寂寞的,就可以了。

四、板书杂乱,不连贯。

《药》是双线结构(明线和暗线),从并行、相交到相融,它们环环相扣,非常清晰。但讲课中,我的板书是随机的,没有做到“板书跟着分析走”,断桥了,不吻合,两张皮。

五、点评课本剧,语言乏味。

学生很努力,他们精心编排了课本剧,演绎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我点评时,演出中的优与劣,分析不到位;并且语言乏味,不够煽情,缺乏感染学生的力量。

六、思想教育,没有针对性。

1919年,那个社会生病了,鲁迅开出了药方。作为人,我们经常患有哪些病,应该怎样医治,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还有,鲁迅的忧国忧民思想,我也没有很好地濡染学生。

失误,失败,当警醒!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上一页:儿童故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