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烽火》公开课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00:36:34 1个回答   ()人看过

读完这篇文章,脑海中的浮现出两篇以前教过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郑成功收复台湾》。

之所以想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基于对文章的概述和复述。两者都是以时间为轴,去记述发生的事情的。理清楚时间,也就理清楚了事情的大致经过,这就为概述和复述做好了铺垫。在教学时,学生也能够及时进行迁移,比较敏锐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处。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说清楚每次战斗的大致经过即可,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之所以还想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基于两者相似的内容。都是讲战斗的,都有战斗双方,作者的立场也是鲜明的。因此,两者又有了许多共同处:描写中国一方的词与描写侵略军一方的词,情感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可以作为一次词语的对比教学。于此同时,两者又有许多的不同,十分有趣。之前学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战斗只有一个来回,在描写战斗情境的过程中,轻写侵略军,重写郑成功军队,以达到称颂的目的。今天学习的《卢沟桥的烽火》战斗有多个来回,而且是有来有回,更重要的是,写法上更加“复杂”。第四段,重写日军的蛮横、失败时的狼狈,而轻写我军的表现;第五段则重写我军的英勇,轻写日军。表现上更有层次,更具变化。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了更高层次的晋升。教学就应当要有这样的梯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